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事海外扩张的先驱者并不是人文主义者。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时代的人描绘成一个刚直、虔诚、勇武的禁欲主义者。他虽然总是慷慨地资助海员和测绘人员,但他对学问和各种技艺并不感兴趣。有历史学家表示:“不管对文艺复兴作何解释……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登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与其说是1500年以前欧洲扩张的起因,不如说是1600年以后欧洲扩张的动力和具有不可抵挡的力量的缘由。

在中国,人们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形成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在奥斯曼索国,穆斯林的学院为了驻调神学、决学和修辞学而不讲会弃天文学、数学和医学。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对两方正在做些什么一无所知,而且也毫无兴趣去开清楚。没有一个穆新书主再我人会相信,一个信是督教的异教他能教给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性)转折。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近代史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率先主导完成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有关“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观点加以评述。
2 .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奉行由贤能之士组成政府的原则,对于以此原则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

——《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1884年3-4月)》

材料二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摘编自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等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天津条约》美方外交官、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为“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对科举制优点的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科举制适应“现代生存环境”的表现。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丁韪良对他国文明的评价?(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2023-03-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将所有的人融入一个整体性的世界之中。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影响和支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反映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对种族主义的痛恨、对世界和平的热爱等。此外,还出现了某些具有全球性或全人类性的文化现象或课题,这些全球性的问题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不同文化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这种情形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文化整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全球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之间,显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一个文化多元并存的新世纪里,应该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其作为不同文化彼此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世界实现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刘小英《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世纪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3-03-21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十一单元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4 . 城市是历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祐二年(1087)十月,泉州港正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出于生存的需要,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顶点。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有宋一代,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于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南宋的大致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因此,面向东南海陆发展与东南亚等国的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泉州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后海路转趋于发达的两条路线。

材料二   至道光四年(1824),“高家堰大堤溃决,冲毁运道,运河水量激减”。清江浦南北一带“运河底高已达一丈数尺,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至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道光五年,黄河再次发生大水……运道淤塞严重,漕船纷纷搁浅于泥淖之中。然而,漕运维系着京师的粮饷供给,道光帝也不得不发布上谕,议行海运。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较元明时期,人们对海道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海洋航行知识了解的也更多;二是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海运的风险大为降低。……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清江浦兴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城市兴衰的认识。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并指出伦敦城市化早期进程的问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盟一体化进程

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发表《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76年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制定经济合作具体原则。
1984—1999年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相继加入东盟。
2007年11月东盟10国签署《东盟宪章》,宣布政治合作、经济一体化,增强东盟大家庭
意识 。
2015年12月由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构成的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机制保障。

——摘编自骆永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动因及前景》等

材料二   2016年以来,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印太”战略,表态支持东盟中心地位。但东盟意识到上述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将加剧大国博弈,并且严重冲击东盟中心地位。2019年推出的《东盟印太展望》使东盟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2021年在中国与东盟规划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揽子合作后,东盟对美国提供的合作有选择地接受,对于各种有益的合作项目照单全收。

——摘编自翟篦《以柔制刚——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选择性合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盟与美国“选择性合作”的认识。
2023-03-20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材料二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洋发展之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3-14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之前,改善公共卫生一直是地方志愿团体或地方政府的工作,英国的医院和诊所大多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爆炸,城镇人口的过度拥挤叠加污秽的居住环境严重恶化了人们的健康,出现了很多的婴儿死亡率,据统计,1842年在英国工人的孩子中有一半不满5岁即死亡。恶劣的工厂环境和超负荷的压迫劳动使工人的健康严重透支。在英国扫烟囱的童工中,时有因劳累过度掉入烟囱中或被烧、烫伤,由于没有洗浴卫生设施,发生了在历史上轰动的扫烟囱工阴囊癌事件。伦敦工人、商人和贵族的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22、33、44岁。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律师查德威克提出疾病是贫困的根源而不是相反。他于184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公共卫生的著作《大不列颠工人群众的公共卫生状况之报告》,支持公共污物导致疾病,而疾病加重公共开支的观点。1845年,英国的一份官方报告建议各地要有单一的公共卫生主管机构,负责有关排水、铺路、净水、供水等工作,并且要求主管当局规范建筑物的兴建准则。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排除“讨厌的麻烦事”以及提供清洁自来水等。英国在中央政府设立国家卫生委员会,这个机构到1919年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卫生部。

——摘编自武斌《记疫 :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问题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北京市还结合农贷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率先确定了先普遍推行牲口保险,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图1 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变化                                                               图2 1949年-2019中国人均粮食粮食占有量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过渡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9 . [近代西方的地图出版]

材料一

《寰宇大观》中的亚洲总图(图1),China只居于南方的广东附近,而Catai。与China并列,居于北方。显然,这是将China等同于马可.波罗提到的Mangi(“蛮子”)。

《寰宇大观》中的中国地图(图2),创下了欧洲地图学史上的几项第一:第一次画出了中国的长城;还在长城以外第一次画上了让欧洲人惊叹的风帆车;第一次给菲律宾的岛屿命名——虽然只有棉兰老(Mindana。)和宿务(Cebu)。沿海的省份(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到山东)也都基本可以和现实对应。

——摘编自宋念申《订制:资本时代的东亚画像——16、17世纪尼德兰制图学派中的中国与亚洲》

材料二

1701年,纪尧姆.桑松出版了一幅最新的《法兰西地图》(图3),其副标题就是“构成其王国的不同政区以及通过1648年明斯特等和平条约所征服并入的部分”。

18世纪以后,边境地图的绘制更多地反映了科学考察与实地测绘的内容,比如鲁塞尔的《比利牛斯山法国与西班牙王国局部图》(图4),作者基于当时最新的三角测量法,补充了这一地区的地测线数据,对于法西两国边界区域的绘制比较清晰……

到了18、19世纪,为了配合国家的地缘利益与战略目标,耶稣会、东印度公司、皇家科学院、航海探险队、地理学会等一系列官方与民间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观测、搜集、传递与出版新地图的连环行动,在促成了新型知识生产的同时,自然也搅动了从旧欧洲到新世界的秩序格局。

——摘编自于京东《“边界”的诞生3制图技术如何塑造国家主权的领土化》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地图绘制内容上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19世纪制图技术发展的影响。
2023-03-10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八市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介绍:

出土: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

规格:高58厘米,长41厘米。

烧制:制造时入窑两次(素胎窑温1100℃。釉彩窑温90℃,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

技艺: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

型制:分塑合成陶俑。

乐器:西域的筚簟、琵琶、箜篌等胡乐,中原的笛、笙、排箫、拍板等汉乐。

乐人舞者:汉人。


(1)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这件作品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表现手法()
A.写实B.抽象C.虚拟D.夸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蕴含的信息进行历史解释
2023-03-10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