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

材料三   如图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2)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材料四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概括材料四中反映的秦朝措施?
2 . 历史资料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掌握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
图片资料:
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

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明道、伊川两先生其后裔也。”
(1)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统计图表:

图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2)观察图示,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
原因。
文字资料: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
“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3)依据材料,严复是如何分析西方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差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
复进行这一论述的意图。

历史地图:

(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地图所反映的形势,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016-11-18更新 | 5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高考仿真训练文综历史卷
3 . 以如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过程。该思想是
A.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B.启蒙思想
C.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D.儒家思想
2019-1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7-17更新 | 733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汉字“丁”的变化如图示:甲骨文中的“丁”,表形色彩浓厚,状如榫卯结构中的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竹钉、木钉。金文中的“丁”,宇形与甲骨文大致相似,侧视字体中,似乎可见钉帽的形状。篆书中的“丁”字分化出“钉”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我国古代两项科技成就的图示,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都代表了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成就B.都与月亮的圆缺存在密切的联系
C.都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指导作用D.都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下图所示,图示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可能是
A.印刷本总数、神学典籍、古典暨复古作品
B.手抄本总数、神学典籍、科学著作
C.手抄本总数、科学著作、古典暨复古作品
D.印刷本总数、神学典籍、科学著作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765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