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1 . 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  )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2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当豆古豆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9-06-25更新 | 93次组卷 | 16卷引用: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17-18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议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
(2)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18-10-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1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8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2017-11-21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课 夏、商 、西周的政治制度
6 .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慷慨呼号。这反映了
A.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B.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
C.加强社会治理与规范D.培养社会伦理与道德
2022-01-27更新 | 15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高一历史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7年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8 .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人伦物理”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
2020-09-08更新 | 41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B卷)
9 . 道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思想家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材料二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的品德。这样的道德观集中体现了孔子哪一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和阳明学说的特色。
(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倡导的道德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道德观的认识。
10 . 孔子“镜像”

材料一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材料二 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
(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
2020-01-25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