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人伦物理”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
2020-09-08更新 | 413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机关之手时,他们制定并执行暴虐的法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由于法官就是立法者,他就可以任意地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权力专断;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可以任意地实施法律,对人们的自由施加压迫;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所以,这三种权力必须交由不同的个人或团体独立运作,实现相互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基于“天下”视角,从“权”与“责”两方面,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分权主张及其目的。简述该主张在近代美国和中国的实践和运用。
2020-09-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苏州·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2021-01-29更新 | 469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容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甲.“致良知”、“知行合一”乙.“工、商皆民生之本。”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2020-03-01更新 | 69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实验部)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一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请在孔子、孟子、荀子中任选两人的主张说明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
8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2)有的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请根据材料二中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论证这一观点,并分析其思想主张的社会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9 . 生物进化论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历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作为一个自然学者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的环球远征时,在南美洲看到某些事实,有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古代与现存生物的地质关系,我深深地被这些所打动。

——达尔文《物种起源》前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条件。

材料二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在政治上……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俗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期。……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概括指出l9世纪西方社会对达尔文主义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3)据材料三,分析进化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  )
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