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2023-03-17更新 | 681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阳安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处物竞剧烈之世,必宜于存者而后终存。考五洲之历史,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种所羁縻者,不出三事:必其种之寡弱,而不能强立者也;必其种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必其种之恶劣,而四维不张者也。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顾主教育者,则必审所当之时势而为之重轻。是故居今而言,不佞以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诸公乍此语,恐且以吾言为迂,不佞请细为分晰,诸公将自见其理之无以易也。

——严复《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2-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二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

材料三   这一千年来的中国教育史,可说是书院制度的沿革史。这是我深信而不疑的。二十年前的盲目的革新家不认得书院就是学堂,所以他们毁了书院来办他们所谓“学堂”!他们不知道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学堂”——那挂着黑板,排着一排一排的桌凳,先生指手画脚地讲授,学生目瞪口呆地听讲的“学堂”——乃是欧洲晚近才发明的救急方法,不过是一种“灌注”知识的方便法门。

二十年前的革新家因反对八股的科举而一并废除了文官考试制度;因反对书院的课程不合时势而一并废除了一千年艰难演进出来的教育制度!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的流毒真不浅啊!

——季盟、谢泳选编《胡适论教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改书院为学堂的相关史实,以“教育与选官”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2-1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5 . 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2023-02-11更新 | 618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等3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北宋的苏轼“因顺自然”,有取于道家;他强调“历法禁,去奸民”,有取于法家,他又精通禅理,同僧徒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往往认为苏轼思想比较“杂”。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苏轼(     
A.倡导经世致用B.践行三教合一
C.文学造诣深厚D.思想兼收并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自汉武帝时代以后,士人数量剧增。一方面,博士弟子的人数从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至西汉末的三千人,再增至东汉时代的三万人,郡国也开始设立学校;另一方面,私人教授也愈来愈普遍,“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A.儒学思想影响渐广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教育体系已趋完备D.士族势力日益强大
2023-02-08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小测历史试题
8 . 1937年9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出现的自由主义倾向发表文章指出,“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毛泽东当时发表此文意在(     
A.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坚持统一战线改善国共关系
C.重申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D.通过思想斗争维护革命利益
9 . 下表是日本官员对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看法。
日本驻北京公使馆武官沈川具和维新派“既缺从政经验,又少显官,仅有张荫桓、徐致靖等数人,从正面进行公然改革,势单力薄,障碍颇多,难以成事”;以康有为等为首的变法派对于外国情况“目不识丁”,在行政改革上无法参照欧美制度且孤独无援,“唯可所恃者乃皇帝之信任”
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中国必须改革,但戊戌变法的顺序与方法不可取,中国作为大国要对延续数千年的文物制度进行有效改革,绝非在短期内能卓有成效
上述材料(     
A.辨证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B.说明日本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指出维新派施政方针的内在缺陷D.反映出维新派改革策略的全面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曰:“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两人的主张都强调(     
A.维护奴隶主统治B.健全礼与道的体系
C.重视自身的修养D.恢复宗法分封体制
2023-02-08更新 | 67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