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3 道试题
1 .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也必然是相互衔接的,“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的专政”的阶段。这一论断
A.为新中国建立提供了政治理论准备B.着重强调保持党的独立地位
C.表明党要掌握革俞领导权的重要性D.符合了我国民主革命的需要
2021-01-18更新 | 250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恋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而清雍正帝提出“凡士农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黄宗羲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B.雍正帝的主张符合了社会转型需要
C.两者的对立是两大阶级对立的表现D.明清之际社会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3 . 某学者在《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克服难以想象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返回祖国。他们归国后,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技与教育等奠定了基础。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归国学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祖国的强大是全体华人共同心愿
C.百年留学潮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D.民族独立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
4 .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瘟疫肆虐。张仲景著书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的这些论述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B.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动荡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2021-01-17更新 | 529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宣扬忠孝观念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阿尔伯蒂、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编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同治五年设立福建船政学堂以来,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洋务学堂。这些学堂以培养近代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科主要为军事技术、工矿电报以及外国语类。甲午战败,洋务学堂为实业学堂所替代。此时农、工、商、矿学堂设立较多,特别是在官方主办的学堂之外,民间资本也创办了一批实业学堂。学堂科目的设置也多为与国计民生、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的工矿技术、农业、纺织、林业、兽医、商业等。

——摘编自葛孝亿《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国民教育宗旨,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下的教育思想,此教育思想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这种社会思想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想进入中国后,与传统专制主义形成截然对立,提倡"个性解放",人人平等,直接促使教育个性化、平民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舒新城编

材料四   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换为"专才教育"。1952 年,教育部提出高校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

——摘编自郑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评价与反思》


(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学校教育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
(3)综上所述,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兴办过教育的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
2021-01-13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对牛顿的物理学成就的评价,有学者指出∶牛顿的贡献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思想史的革命。这表明牛顿的物理学成就
A.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B.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C.使人类的研究视野深入到了微观世界D.解释和预见了自然界运行规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所示为老子、墨子和孟子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言论出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道德经》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兼爱中》
“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A.以德治国思想B.社会和谐思想
C.民贵君轻思想D.纲常伦理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2020-12-22更新 | 217次组卷 | 20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