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2017·海南·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017-08-04更新 | 4069次组卷 | 75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小题好拿分【提升版】
2017·山东淄博·一模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地强调“子孝”,否定了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歌词中有这样一句“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明末清初,随着西学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婚姻陋俗的批判,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离婚率上升,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自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试从不同角度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原因。
2017·陕西·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辽宁锦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漫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2017·山东威海·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
A.冲击了传统教育
B.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再现孔子思想精髓
17-18高三上·黑龙江大庆·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2017-05-19更新 | 530次组卷 | 27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小题好拿分【提升版】
2017·山东临沂·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2017-05-19更新 | 779次组卷 | 18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小题好拿分【提升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2017-05-12更新 | 608次组卷 | 27卷引用: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7
2017·山东德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2017-05-02更新 | 395次组卷 | 38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小题易丢分
2017·山东潍坊·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B.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C.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D.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