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体”与“用”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第25卷

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张靖达公奏议》卷8

材料三:“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谭嗣同全集》第197页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4页


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体”、“用”观的变化。
(2)概述材料中“体”、“用”变化的历史背景。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体用”观的变化?

2 . 对外交往从公元前2世纪的开通西域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从被誉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运河”的丝绸之路到落后挨打,伴随着中外文明交往的变化起伏,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1)按要求填写下表
中原王朝中外交往的方式和影响
A方式:B影响:开辟丝绸之路
隋唐方式: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影响:C
南宋方式:以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影响:D
E方式: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影响:促进欧亚文明交流
明朝方式: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方式: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影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清朝(1840年前)方式:F影响:中外交往由盛而衰
清朝(19世纪中叶)方式:魏源《海国图志》影响:学习西方的先声

(2)你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运河”?
(3)归纳中国古代至19世纪中叶对外交往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2019-09-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3 .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目的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是书院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南宋理学家们对书院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教条》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后来也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皇帝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教条》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教条”,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而随着中国书院制度之推广,它又东传朝鲜、日本,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
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⑴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朱子教条》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关系。
⑵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朱子教条》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5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历史试卷
4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B.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2021-09-25更新 | 382次组卷 | 140卷引用:201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明与地理环境

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

(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概括材料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020-04-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材料一:王安石任相之后,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

随着反对派声势的高涨,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不信任日益增加,对变法也动摇起来。……神宗又把司马光、冯京、文彦博等反对派留在朝中,以牵制和监视变法。……神宗即位时,只是个十多岁的孩童,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王安石在变法时……对那些只是指陈新法过失、对新法并无恶意的大臣,以及居于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大臣……一律予以压制,把他们推向了反对派一方……此外,变法派内部也存在集团利益之争……王安石在变法中,多以谢病来消极抵抗神宗的动摇……屡次谢病求去…

材料二: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王荆公》中写道:“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改革的社会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请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梁启超的观点?
2019-10-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7 . 【用词变化】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有结论有史实。)
2019-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8 . 孔子与宪法

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孔子者,国民中一部分所谓孔子之徒者之圣人也。宪法者,中华民国国民全体无问其信仰之为佛为耶,无问其种族之为蒙为回,所资以生存乐利之信条也。以一部分人尊崇之圣人入於全国所托命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一部分人之宪法,非国民全体之宪法也;所谓孔教徒之宪法,非汉满蒙藏回释道耶诸族诸教共同遵守之宪法也;乃一小社会之宪法,非一国家之宪法也。

孔子之道者,含混无界之辞也。宪法者,一文一字均有极确之意义,极强之效力者也。今以含混无界之辞入于辞严力强之宪法,无论实施之效力,不克普及於全国,即此小部分之人将欲遵此条文,亦苦于无确切之域以资循守。

总之,宪法与孔子发生关系,为最背于其性质之事实。吾人甚希望于二读会时,删去此项,以全宪法之效力。此一部尊崇孔子之人,尽可听其自由以事传播。国家并无法律以禁止之,社会并可另设方法以奖助之,何必定欲以宪法之权威,为孔子壮其声势,俾他种宗教、他种学派不得其相当之分于宪法而后快于心欤?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反对孔子入宪的主要理由。
(2)孔子是怎样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
(3)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李大钊的观点的认识?
9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对中国的不同政见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与这三种政见较一致的政治派别分别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洋务派、革命派、立宪派
C.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D.立宪派、革命派、维新派
2019-09-02更新 | 279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年上海浦东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依据一定思想理论及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材料四:他(伏尔泰)对孔子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他宣扬自由平等,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

——《中外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中的画像是哪一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的开创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所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
(3)材料三中“上卷”诸书的传播对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中卷”诸书较之“上卷”有哪些新的特点?
(4)伏尔泰是哪一场运动的领袖人物?请写出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直接体现伏尔泰上述思想的文献。
(5)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思想引领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