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本质区别并分析两种进步思想分别被称作“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文学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唐代推行科举制,使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良好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派等,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中世纪文学与中国唐代文学的不同之处。
2022-01-1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国内背景。
2022-01-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府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最重要的著作。在书中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人的责任则是保护自己的权利、并且尊重其他人的同等权利。因为人民的权益最容易受到政府的侵害,所以要保护公民的财产与幸福, 就必须限制政府的权限。洛克反对君权神授,主张政府的权威要建立人民拥有的基础之上,实现议会主权,立法权至上,并以此限制政府的行政权。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主权者,它拥有主权的行使权,却不是主权的所有者。主权者是人民选举出的公民。 他们组成立法机关,代表人民意志,受人民委托行使立法权,制衡以君主为首的行政权。同时,主权者的政府作为社会契约参与者,要受契约内容与精神的制约。他主张当政府背离契约目的时,人民可以将其委托给政府的权力收回,即人民有反抗的革命权利。洛克还在书中巧妙的暗示读者,当时英国的詹姆士二世已经违反了这个理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洛克《政府论》一书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洛克的民主思想。
2021-08-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种观点,分析其各自代表那家学派,并概括其各自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1500年)

材料三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政治)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概述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张。
(3)材料三描述的是近代西方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传统的制度”指的是什么?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述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创立发展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20-12-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什么思想解放运动,此次运动最大功绩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10 .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三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并指出孟德斯鸠和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2019-03-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