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材料一 观察以下两幅图片。


材料二   (此曲)本欲献给法国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称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 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一定时代的良心和代言人,艺术作品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1)材料一中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流派?据图分析两者的主要区别。
(2)材料二中的此曲应该属于什么风格?请说出贝多芬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精神。
2023-09-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75次组卷 | 54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也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以防御为本。中国古代总体上认为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防胜于攻,文胜于武。孔子就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用文德的手段……贞观之初有上书者劝告唐太宗“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唐太宗则说:“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因而他认为魏征的修文以治国,安“中国”以服四夷的办法是上策。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材料二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商道为运道,以商舟为运舟,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国家最高原则和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强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别国的利益和安全,要通过和平方式寻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从而把维护中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只有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车跃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宗棠在《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中提出,设立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他提出“开设学堂,延至熟习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挑选本地资性聪颖、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习”。微博认为左宗棠还在《密陈船政机宜并拟艺局章程折》中指出:“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186612月,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始招生。中国首批造船专业的学生正式入学,开办学堂的计划终于付诸实施,“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的梦想成为现实。

——摘编自杨虎等《福州船政学堂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在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修改中,周恩来对“文化教育政策”进行了完整表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506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指出,“目前,大学还不能大量地扩充与发展,高等教育只能根据我们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首先就要向工农开门,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培养工农知识分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不断地努力”。

——摘编自张健《周恩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宗棠创办学堂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教育理念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重大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工具和手段,以维护君权为目标。但儒家德治的保守性适应不了当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法治思想完全忽视并否定道德价值的内心自觉作用,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秦亡后,汉朝统治者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的过渡,德治与法治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封建统治者把德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欣《先秦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礼法结合的理念与制度成果深刻影响到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各个国家的法制文明建设。儒家纳礼入律,借助礼义道德的力量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但封建法律的立法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在其禁锢下,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治观念难以成形……时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正是传统礼法治国思想在当代的表现形式。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并不因为传统而过时,关键在于要与世推移,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自杨鹏程《礼法结合: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基本线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2)据材料二,概括“礼法结合”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中"礼”、“法”的内涵。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平《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文艺复兴以后,面向世界、重视实践的社会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17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经典力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1)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这种因素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经典力学理论”形成的历史成因,经典力学体系等科学成就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又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它们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什么哲学原理?
7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三 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伏尔泰
国家的权利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孟德斯鸠
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主张是谁提出的?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与矛头指向。
(3) 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                                                                           
(4) 材料二、三所述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有那些?       

8 . 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这是哪一个革命政党的革命纲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此政党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派别建立的?
(2)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 “鞑虏”是指什么?
(3)孙中山在哪一刊物中又进行了阐发?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9 . 思想解放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路德选集》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学三杰”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出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3)以上材料分别反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更不靠赎罪卷,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说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观点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一的关系。
(3)材料三中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学说?如何理解该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发展实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