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常国驱连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式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盖“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幼难逸。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规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闻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美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子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他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袁隆平不怕辛苦、淡泊名利,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主创新之路。袁隆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学人才,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编自周勉、袁汝婷《一颗稻谷里的爱国情怀——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体现的科学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10-07更新 | 3317次组卷 | 30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109次组卷 | 2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17~18世纪中国没有出现西欧式社会转型的原因归纳如下:

序号原因陈述
政治体制恐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体制僵化
教育模式呆板“八股取士”限制了考试的形式,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挖掘、培养创新人才
舆论思想极端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陈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9 . 民生问题,历来为古今中外各个政权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民生主张(节选)


《尚书》“天视即我民视,天听即我民听”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制(保护)民之产”“取于民有制(节制)”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柳宗元“吏为民役”
康有为“去人之私产”“凡农工商之业,比归于公”“凡百举动皆有机器”
孙中山“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建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确保2020年底,完成脱贫工作

材料二   在过去35年里,企业在实施员工福利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很多政策在那之前都被认为是不合适或不可行的,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所有这些具体的措施构成了一个整体,人们认为它们对于员工的福祉非常重要,是改善组织关系的主要措施。

——《福利制度》(美国)切斯特•巴拉德(2016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古代民生思想相比,康有为、孙中山民生思想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2021-01-24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在治理手段上,儒家先哲共同推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圣人用仁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家推崇的“法”是“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即君王统治臣民的工具;就治理思想而言,儒家以仁、德、礼来规范权力,君权神授的观点也一定程度规范了权力,法家也要求君王要循道用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大一统”形成共鸣性认同,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需求不断地绵延存续,符合历史的潮流,但也易形成君王认为权力随心所欲地使用理所应当。王朝的更替,都是在一个权力中心的统治之下。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群自由、平等的城邦公民走向广场等公共场所,基于说服和对话的方式共同商议有关公共生活的事宜,并通过制定契约或法律来规范公民之间的生活,以此种方式共同追求至善的城邦生活,这种众人之治意味着法治。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统治(君主政体)容易导致对臣民的暴政,从而滑落为僭主统治,那将是人们的不幸。古希腊关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分思维,到罗马基督教倡导神人二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的划分,这种二分思维对以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二分起到促进作用,注重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从而保障个人权利。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国家治理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方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