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唐宋时期的山水画]

材料一王维的诗与画皆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故他崇尚“淡”的意境,其以水墨渲淡之法(渲染)开拓了水墨山水的新境界。他在水墨画方面的创造与贡献,使其被后世视作“南宗之祖”。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名句都成为山水画的母题,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盛赞他开“诗画合一”之先河。

材料二李唐是一位跨越北宋、南宋两朝的画家。他的画风在南宋以后有了变化,如《清溪渔隐》等,风格简练,颇有天趣,这些特点影响到后世的马远、夏圭等。北宋山水(画)多全景,到了南宋则趋向局部的边角,似乎暗喻国势的衰落。如马远的《踏歌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其间笔墨均清旷爽利,意境悠远,似有淡淡哀伤的情调。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邵仄炯《独立与辉煌——唐宋山水画经典解读》(讲座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维在绘画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维的山水画和宋代山水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影响画风变化的因素。
2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仲国历史》

材料四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一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4)材料四中图A、图B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022-11-2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三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四   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习近平20221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中图1所示生产工具出现在我国哪一朝代?图2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农民生产的场景,这一时期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工业生产的革命”最早开始于哪一国家?
(3)根据材料三,“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什么时代?概括这一时代劳动方式呈现的趋势。
(4)根据材料四,我国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机遇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化文明研究始于19世纪。学者发现,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天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哥白尼的高度。遗憾的是,丝绸之路和希腊化文明的联系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由于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时间上的一段重合,希腊化文明的遗产在丝路上流传,丝路横贯于原来希暗化世界的故地,即使对二者独立的研究,也难免发生联系和对接,但也只是在边缘相切,没有把二者的历史逻辑关系真正建立起来。

山普拉墓地(据碳十四测定,该墓葬年代为距今2085±80年)位于新疆西部丝路重镇和田的东部,如下图所示,该基地出土的一件手织物下方有一位手持长矛的马其顿卫士,额前束白色发带,面部表现极为成熟精准。


——据杨巨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整理

材料二   宋代医者多治儒学,即便不属儒家,亦受儒学影响,《宋会要辑稿·崇儒》中即有儒医的记载。

钱乙(约10321113),山东郓城人,北宋儒医的杰出代表。他三岁丧母,因父亲常年在外行医,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父亲和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医,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古代的小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最为难治。他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积累经验,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载了小儿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剂。因贡献卓著,他被誉为“幼科鼻祖”。

——据《宋史·钱乙传》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文明的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结合相关史实,论述学者将上图所示毛织物作为汉朝与希腊化世界交往的重要史料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乙行医背后体现的儒学内容。
2022-12-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是社会唯一通行的语言,其他各国语言则是粗俗语言。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放弃拉丁语,使用本民族语言。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民族语言问题。在英国,“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喜欢意大利,但更爱英国。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成为当时民族意识的真切写照。而在法国,早在12-13世纪,一批作家已经使用法语进行写作,到17世纪时,法语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仿效学习的语言。与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语言的产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前,德语只在下层群众中使用,并被视为粗俗不堪的语言。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欧民族语言兴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2022-04-20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2022-04-1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7 纵横比较型非选择题-备战2022高考历史热考题型解读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表 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

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
户数农村劳动
力人数
户数农村劳动
力人数
太平兴国五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255.40%
元丰元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0%
崇宁元年126576232276931811345461905606.90%

——摘编自武建国、张锦鹏《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材料二据统计,从清朝乾隆六年(1741 年)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一百年间,人口从1.4亿增长到4.1亿,增加了187.8%。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解体,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失业和半失业的过剩人口,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社会危机。

面对这一现象,梁启超曾提出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指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

材料三



图 新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图

——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内容反映的问题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危机。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针对此现象提出了哪些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趋势及主要原因。
2022-07-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陵机器制造局 摄于1872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我在乡间第一次听到陈独秀的名字,也第一次接触到胡适的白话诗。最先是白话代文言而成为雅俗共享的文字媒介,这是胡适首倡而得到陈独秀的有力响应所造成的,即所谓“文学革命”。其次则是陈、胡及其他同辈学人通过《新青年》《新潮》等刊物和北京大的讲堂不断地攻击旧礼教、传播新思想,终于激起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热情。

——摘编自《余英时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片中企业的性质和创办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文献体现的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特点。
9 . 在谈论人类社会进步时,始终离不开“科技”二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场科技发展史。

材料一   


图一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示意图(A:西方B:中国)


图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材料二   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就及其特征》

材料三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指出图一中A线反超B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022-12-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冯桂芬在《校邻庐抗议》的首篇《公黜陟》中,提出了一套由下推举官吏的办法。“责成京官,自中书以上皆岁举六部九卿一人,翰詹科道一人。外省知府以上一人,吏部交各堂官,有请升缺,用其举多者,若用举少者,则必言其故,候钦定。外官则令在籍在京在外各绅及诸生各乡正副董耆老,多举同知以下巡检以上一人,上之郡,郡核其得举最多者上之大吏,大吏博采舆论折中之,许删不许增,造册奏闻,有缺以次保升。”

冯桂芬另在《复乡职议》一文中,主张恢复古代的乡亭制度,并且主张扩大士绅的政治权力,提倡普选的地方政府以统治地方。自县以下地方职司,全由选举产生。“县留一丞或簿为副,驻城各图满百家公举一副董,满千家公举一正董”,并提出具体的公举办法,“里中人各以片格书姓名保举一人,交公所汇核,择其得举最多者用之”。也就是说,得推举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之。正、副董的任期一任三年。乡董的义务包括处理民间争讼,协助官方缉捕罪嫌,劝导百姓纳税缴粮。正副董以上有一巡检,“满五千家设一巡检”,由诸生、各多正副董和耆老间接选举产生。

吕实强认为冯桂芬由下推举官吏办法,“于往古史例,决无前例可循”冯桂芬能循复古而维新,“不仅能灵敏地觉察到所面临的变局,更能够客观而虚心地从中西比较之中,全盘地考虑到中国政治的改良,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能真正融会中国重视民意传统,而谋求以近似西方民主制度作为改革本国政治之言论者,冯氏实为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人”。

——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八卷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桂芬思想主张的影响
2022-11-27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