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5 道试题
1 . 阳明心学是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反映,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逻辑的游戏不会凭空产生,它的真实基础是历史。为什么陆象山的心学“未百年其说已泯然无闻”,而王阳明登高一呼则四方响应,如洪波急流,泛滥天下?这一切难道与明中叶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的整个巨大变迁发展没有关系吗?尽管王阳明个人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秩序,但客观事实上,王学在历史上却成了通向思想解放的进步走道。

——摘编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王阳明的思想与程朱理学一样,都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但朱熹之学认为天理是一种超现实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遵从,而王阳明之学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的主宰。面对理学式微的现实,王阳明以疗救者的姿态,突出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否定用外在规范来管束“心”、禁锢“欲”,从而背离正宗的统治思想,极大地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同时他所说的天理在于自我的体验,潜藏的语意就是个人的想法与欲望亦可以成为天理。他对天理的理解,不仅以反传统的精神在客观上起到冲破思想禁锢的作用,而且还以极大的随意性,为后来的学者偷换天理、良知的内涵、宣传自己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创造了条件。

——陈梧桐《传统飘摇:明代社会文化的演化及态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阳明心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阳明心学“四方响应”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内容上的异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阳明心学。
2021-02-0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2 . 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进入中世纪后,国家沦为上帝意志的体现……现代意义的国家观念,即把国家视为一种抽象的公共权力的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萌芽。马基雅维利将国家利益看作是政府行为合法性的源泉;君主可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任何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可以说明手段正当,国家可以依据“国家理由”行事。

——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国家是人们自愿契约的结果,社会先于国家,高于国家,国家受社会的制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洛克和卢梭等人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说,主张凭天赋人权,经过订立契约而结成“市民社会”,从而赋予了社会前于或外于国家的身份或生命。这就意味着在自由主义思想家那里已经隐含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某种认识,从而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市民社会理论架构。

——王建生《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国家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的国家观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之相关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主要因素推动了现代国家内涵不断丰富?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世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并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当时社会指导思想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儒学家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


(1)材料一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孔子对中国文化建设作过的突出贡献。

材料二   史实表明,东晋南朝的许多皇帝都接受了佛教,他们不仅支持佛教徒的译经,甚至亲自参与佛事活动……佛教传播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抵制佛教者主要是从“华夷之辨”的角度出发的。当时争执的核心是“沙门致敬王者”的问题,也就是和尚要不要向皇帝跪拜的问题。这表现上是宗教礼仪问题,实际上仍然是现实政治问题,关系到专制皇权的权威性能不能维持。这个问题的争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佛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奉行“五戒”可以化成民俗,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持政治秩序。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作者:李文才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   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有一些论著将朱熹与斯宾诺莎、怀特海、黑格尔相比较,我以为,以朱熹为首要代表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实质意义上更接近康德。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

----《中国思想史论(上)》作者:李泽厚


(4)材料三作者对“新儒学实质意义”的内容判定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朱熹的相关思想有哪些?

“确定了主体意识,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没有主体意识的情况下,我们看待自己的文化常常用非主体的,或者是别的主体意识去看,一天到晚看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

——(摘自《中国的品格》)


(5)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上,上述材料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发?
2021-01-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输《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7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6 . 宋代文化成就在世界仍处于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020-12-27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可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
完成下列要求:
(1)班固把历史人物划等评述的做法,对后世的哪一选官制度产生了影响?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12-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追求财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财富辩护,把财富看成道德的基础,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我们考察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变化……的时代背景时,既要看到……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情况,……处在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的前夕。

——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

材料二   对他们(新教徒)来说,财富的享受虽然是绝对禁止的,但致力经济活动变成了禁欲者的天职……假如成果伴随获利的结果,它被认为是上帝赐福给信徒的显示,这也显示上帝笑纳他经济生活的方式。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材料三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财富。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财富。

——亚当·斯密《国富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财富观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新教徒的财富观,并结合所学,分析知识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3)材料三如何看待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该认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12-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寡廉鲜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宋代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进步之处。
2020-12-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礼”的实质,并概括指出推行“礼”的价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对“礼”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社会功能。
(3)据材料三指出引发“批判旧文化的运动”的原因及作者对此运动的看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
2020-12-2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