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1 . 汉代太学的设立和发展对古代中国教育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希望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后来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其原因:一是“在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期之约五十年间,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完全支配着汉帝国之各级政权,为其间汉帝国政治之主导和支柱。随着时间之推移,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开始衰退,其衰退,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方式。”二是他在位期间深刻体会到了儒学的实用价值,无论在治国理论、礼义制订,还是法律修改等方面,儒学都为汉王朝的举措披上了光彩的外衣。

——摘编自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

材料二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     

   一一《汉书·儒林传》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太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2-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3 . 中国古代理学的发展演变可以诠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阶级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为什么说朱熹让中国回到了孔孟之道,他的《家礼》就是使儒学民间化的载体。《家礼》是朱熹之后中国人礼节有章可依的来源所在。朱熹大大简化了“礼”,并且重新整理了“礼”的环节,使“礼”得以下沉。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祠堂”制度。朱熹规制了祠堂的建构,使祠堂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佛教有寺庙,道教有道观,朱熹使儒家也有了“圣地”,人们在祖先的注视下行使家族之事,巩固了宗族的凝聚力。

——王林、余浩男《央视纪录片<朱熹>聚焦“当下意义”》

材料三   朱熹的思想支配中国的思想界达六七百年之久,而影响朝鲜、日本思想界亦数百载。南宋后期庆历党禁解除之后,朱熹的地位即不断上升。宁宗嘉定二年赐谥文公。理宗宝庆三年追封信国公。淳祐元年从祀孔庙。由此可见,朱熹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已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元代因许衡等人的努力,科举考试皆自朱熹所定四书内出题,而诠释亦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准。此后数百年的文官考试皆不出朱学的范围。

——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列举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复兴儒学的具体举措,并概括其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理学在南宋以后的地位及具体表现,并概括其影响。
2021-0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选一例来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
5 .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同盟会宣言中提出四项“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1、驱除鞑虏,2、恢复中华,3、建立民国,4、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将这四项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特别提出民生主义的本意是为防止已发达国家发生的“国强民困”、两极分化的问题。孙中山设想采取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针。……多数史家认为孙中山的核定地价的思想是受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影响。亨利·乔治主张以征收土地的单一税制,来实现反对垄断,达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材料二   1924年,在孙中山所拟定的《建国大纲》中将民生主义放在民权、民族的前面,其排列顺序是:“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其次为民权;其三为民族”。……在土地问题上,规定:“每县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时照价收买。自此次报价以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全县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在同年的民生主义讲演中,孙中山又将自己的民生主义称其为是社会主义、大同主义。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及其思想来源。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在解决土地问题上采取的方法。如何理解孙中山将“民生主义称其为是社会主义”?
(3)据材料一、二,比较民生主义在孙中山心中位置的变化。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情结,谈谈你的看法。
6 . 15~17世纪,中西方文化都发展出一股新的气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情”的力量。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成为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束缚。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唯一的悲剧。这虽然是悲剧,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家族的世仇勇敢追求真爱,并且为了对方不惜献出生命。

——摘自梁军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材料二   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而只信自己的心。独断独行,自作主张。什么圣贤榜样,道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大胆的言论,正可和当时西方的宗教改革家互相辉映。……大体说来,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他使道学中兴,使道学更加精炼。然而这已经是一种新道学了,已经渗入新时代的成分了。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

材料三   科学的比较不限于单纯罗列一些表面异同现象,而是透过现象,……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在洞识历史事物本质的基础上作出比较。

——蒋大椿、李洪岩《解放以来的历史比较方法研究》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中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品所具有的相似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2)嵇文甫认为“(王)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与不妥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如何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
2021-01-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补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张廷玉《明史·方技传》

材料二   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都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三   非传统科学的方法经常被视为是非科学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不是从现代实验室中研究出来的。……“大科学”不只有一个;科学有很多种。科学家也远不只有一种类型;科学家有很多类,而且他们并非都穿白大褂。

——《参考消息》1998114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本草纲目》的特点及对药物学发展的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牛顿的《原理》被称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力学”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021-01-2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的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强国。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和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才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是肯定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材料三 不言而喻,1919年的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北京大学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军阀们为了私利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重大打击”及“自强运动”历史事件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之处?这种进步因哪一战争的失败而引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实现国民拥有政治权利的途径。
(3)材料三中“伟大思想浪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成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作用。
9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I.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请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2021-01-09更新 | 3683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