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U字型轨迹。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29次组卷 | 5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12-13更新 | 1175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0”(1492~18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在“2.0”(1800~2000年),推动力来自企业;在“3.0”(2000年前后),推动力则来自个人。
——【美】托马斯· 弗里曼 《世界是平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2.0”“3.0”三个时代中任意选取两个时代,分别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12-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怀仁县一中高二下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该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