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成了由伽利略提出的用一种统一性的原则来把握整个宇宙的问题。他提出三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包括地球和天体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服从于普连一致的运动挽律。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沐浴在阳光之下。正如卡西尔所言,牛顿的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把握宇宙内在的基本秩序或规律,证明了“知识的力童”和自然力一样,“也是一种同样基本的力量”,从而“宣告了人类知识的胜利”。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

——摘编自黄学胜《启蒙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政治家、思想家等杰出人物。

——摘编自《大国崛起》


根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1-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9年8月1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了以“近代中国的‘关键词’和‘主义’话语的多元性”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通过会议的深入交流,与会学者初步总结出有可能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影响最大的十大关键词:“革命”、“民主”、“科学”、“民族(国家)”、“进化(进步)”、“自由”、“平等”、 “文明”、“社会主义”、“变法(改革)”。


从上述十大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西欧
作者著作成书时间作者著作成书时间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薄伽丘《十日谈》1353年
李贽《焚书》1590年伊拉斯漠《愚人颂》15世纪末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1639年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602年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2年塞万提斯《堂吉诃德》1615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663年哈维《血液循环论》1628年
顾炎武《日知录》1670年伽利略《两大体系的对话》1632年
王夫之《读通鉴论》1692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19-11-01更新 | 606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9-08-12更新 | 579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整个环节就形成所谓的全球产业链。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下图。


(注:工业40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据施振荣《微笑曲线》等


从上图提取有关“微笑曲线理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4505次组卷 | 62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10-03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