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年谱”是由传记体发展而来、以学者或政治家为谱主、按照年月顺序记载某人生平事迹和著述经过的一种著作。下表为我校2020届高三15班黄彩兴同学编制的《毛泽东年谱·思想篇》,请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毛泽东年谱·思想篇

编号时间年龄主要活动备注
0011918年25岁结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0021919年26岁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0031921年28岁出席中共一大缔造中共共产党
0041925年32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和依靠者(农民阶级)
0051927年34岁秋收起义失败
0061928年35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0071930年37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081938年45岁《论持久战》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0091940年47岁《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0101945年52岁《论联合政府》;出席中共七大
0111949年56岁《论人民民主专政》;七届二中全会
0121956年63岁《论十大关系》借鉴苏联经验及探索中国道路
0131957年64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从表中提取任意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2020-07-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对国民性的改造,是对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始,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陈独秀通过“最后觉悟之觉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主线……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疾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主义时代”,“希望以某种主义去指导、规范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活动”。在“思想纷争”思维背后,往往都牵涉到对“主义”的不同选择,思想与政治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李大钊指出:“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同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等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中国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0-04-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作者给的“实例”为例,从右表中提出一个论点,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析,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具有抽象概括性,不能完全重复“实例”中具体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卷面整洁。)
2020-03-0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毫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国力不强,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对于此,历史学家们有着精到的认识。陈寅恪先生对于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样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势”柳诒微先生也曾指出:“有宋一代,武功不竟,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由多种历史条件综合作用而成,而这些原因又体现了当时文化政策开明特色。

——摘编自腾云玲《从宋代文化繁荣看其开明的文化政策》


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自然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对赫胥黎原著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围绕“严复的进化论改动赫胥黎原著本意”的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是西方化的世界。其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对于这种状态,很多人有了争论,人们不可避免的面临这样的问题: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

其一,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的改革;其二,有人认为东方化受西方化压迫不足虑,需翻身;其三,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

——摘编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原文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主要史学思潮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从材料中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