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占据核心地位。契约论、自由主义、科学精神等许多形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都是凭借理性的支撑而树立的。理性概念自身也经历了由神的恩赐、人的本性、自然理性向启蒙理性内涵的发展与演变,并因此导致西方近现代社会进程的独特特征。“理性”是现代性事业的根基,它的“成长史”体现出大起大落的剧烈节奏,从奋力摆脱神学的超强束缚,到颠覆性的自我批判,西方理性每次都须面对急剧扭转的命运,只有启蒙理性认识到它问题的根源所在,转而求诸其他文明的逻辑。

——摘编自姚德蔽《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合理,论证充分,条理清晰。)
2 . 下图为不同时期毛泽东主要著作及内容。阅读下图,回答问题。材料

从图6中选取三部相互关联的著作,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04更新 | 359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届高三高考模拟(5.20)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展示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形势。请围绕图片信息主题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书写美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次数时间意义
第一次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开始走向“黄昏”,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次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之“偶像”彻底走向“黄昏”,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第三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注重对“质料”的改造,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质料”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形式”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由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1917年年初到1921年年底的五年之间,不过我们也不应把五四时代严格限定在这几年之内,有些民族思想和新思潮早在1915年就已经成形(如下表所示)。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历史内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之变期。

时间事件
1915.5“中日民四条约”签订
1915.9《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底“中华帝国”建立;反袁护国运动
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
1917年夏张勋复辟
1917.8护法运动开始
1917.11十月革命
1918.11一战结束;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1巴黎和会的召开
1919.5五四运动爆发
1919.6上海“三罢”斗争;拒签《凡尔赛和约》
1920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1921年共产党成立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时期历史之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4-27更新 | 263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中国。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日益加剧,民族意识逐渐成为最为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的思想工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0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1905年的中国

材料一   1905年部分大事记

4月清政府删除刑法中凌迟、枭首、戮尸等项
7月五大臣出洋考察,拉开预备立宪序幕
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9月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严饬各地遍设蒙小学堂
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条约,日本获得旅顺口、大连湾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独占权,战败的俄国也稳固了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权益
10月京张铁路开工

材料二   1904—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

——摘编自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改造中国,“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四 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文中称《共产党宣言》为“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

——余培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905年中国的认识。(要求:多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科技与人文之间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围绕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0-05-1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武则天,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材料反映了从唐初到清初不同人物对武则天的评价,对这些评价提出你的认识,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历史概念的变迁。

“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中亚古国)安息(西亚古国)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
宋代开始出现“西洋”一词。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元代《冀越集记》称:“广州舶船出虎头门始入大洋……西洋差远,两岁一回”
清初,张潮的《昭代丛书》中收入了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编写的《西方要纪》一书,称:“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1918年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
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时说:“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