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23-24高三下·西藏拉萨·阶段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上半叶不同时期我国拍摄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这些影片的上映引起重大反响,对塑造该时期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913年刊登在《申报》上的《难夫难妻》电影的广告。该影片讲述了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在媒人的撮合下,经历一系列繁文缛节后,结为夫妻但婚姻不幸的故事。

《孤儿救祖记》上映于1923年12月,其主题是“教孝”“惩恶”“劝学”“扬善”和宣传社会改良,儿媳余蔚如的“贤妻良母”形象是中国传统理念的标志。

《木兰从军》上映于1939年2月,讲述了北朝时期,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奋勇杀敌,打退敌军后凯旋的故事,引起了上海“孤岛”电影界的轰动,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桥》上映于1949年5月,讲述了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后,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桥座和铆钉,从而修复铁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故事。

任选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围绕“国家形象塑造”自拟观点,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6-02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1540—1960年期间5国科学成果比例图

图2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五要素钻石模型”

—摘编自潘教峰等《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 . 儿童史的兴起为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童蒙读物包括《苍颉篇》《急就篇》等字书,汉代还重视《论语》《孝经》等。汉代砖画像反映出,当时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不清晰,儿童的成人化现象严重。父母往往带着未成年子女参加农业劳作,传习技能。儿童既有掩雀、捕蝉、蹴鞠等一般游戏,也有战争儿戏等模仿大人行为的特殊游戏。
隋唐唐律对儿童与成人做了区分。儿童不再像前代那样穿着成人服装。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牧童”的内容。除《急就篇》《孝经》等读物外,还有文学诗赋等方面的教材。儿童游艺包括音乐舞蹈、堆沙成塔、采花、斗草、骑牛、骑竹马、叠罗汉、倒立、顶竿、游泳等。
宋元宋人将儿童视为吉祥的象征。画家创作了大量的婴戏图,描绘了儿童蹴鞠、击球、嬉水垂钓、骑竹马、舞狮子、皮影戏等场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播甚广,朱熹等鸿儒硕学也加入到编写儿童读物的行列中。
明清儿童服饰颜色鲜艳,有些儿童佩有长命锁、金手镯等。官方主张用等级秩序教育儿童,民间也有发展儿童天性的呼声。跳百索、抖空竹、抽陀螺、放风筝、踢毽子均是儿童喜欢的娱乐活动。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30更新 | 72次组卷 | 9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构建起“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范式,他们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归因于外部力量的进入与干涉。而以柯文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取向,即“它国中心观”。1984年,他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中心观”,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且精密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

——摘编自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围绕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论述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考察世界历史时选择了代表人类历史重要变化的重大转折点来联系各大主题。以下是其著作中部分转折点和主题:

第一部分人类的出现,人类的生物和文化进化
转折点:农业村庄
第二部分定居、村庄、市镇和城市先后出现
转折点:从城邦国家到帝国
第三部分早期帝国的出现
转折点:政治与宗教
第四部分宗教的创建与全球扩展
转折点:宗教与贸易
第五部分宗教与商品的全球流动,各大洲连成一体……

——据【美】霍华德·斯波德《世界通史(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整理

请仿照材料所给形式,补充第五个转折点并拟定第六部分主题,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转折点和主题明确且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4-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口发展对比图

注:圆点实线为中国人口数字,菱形点虚线为西欧人口数字。

从图表材料中找出一个现象,结合所学对该现象进行阐释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结论与史实相互吻合)
2024-04-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最初来华的西医师主要身份是传教士,他们通过外科手术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西医在中国迅速推广。传教士带来西医的同时,也将中医向西方传播。如清前期法国传教士殷宏绪将中医人痘接种技术传入欧洲;20世纪初,法国驻昆明副总领事苏里耶·德·莫朗学习针灸并回国行医,在西方掀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后,国内出现了激烈的中西医论争。南京国民政府曾一度通过废止中医的法案。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许多人强烈要求废除中医,毛泽东坚定支持中西医结合,中医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进一步走向世界。据统计,到2022年,中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有两大问题非常地突出。一是“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不说是罕见的成功,举世无双。何以能达此成功?总不能说没有“合理性”存在,那“合理性”又如何解释?二是“先进变落后”。先进发达的农业中国为什么要转型到现代的工业社会,会如此地艰难曲折?“后来者居上”,此话也有历史的根据,那我们凭什么能实现这种宏伟大志?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王家范先生力求从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考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和整体特征。请就材料中的角度自拟论题,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2024-03-2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按照西周至清代都城变迁绘制,根据图片示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