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型式的生命周期由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构成。在第一阶段,新世界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在新技术型式的长波增长中获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现代化。旧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则因陈旧产业而陷入结构性危机和经济萧条。它们不择手段,试图保住霸权,却为新经济型式的核心国家实现经济突破创造了更多机会。至第二阶段,核心国家将自己的国际金融经济交换条件强加于其他国家,包括使用其货币、金融机构、对外贸易和运输的基础设施等。但另一面则是政府公共债务不断增加,经济生产力不断下降,金融投资比例超过生产性投资等。在此背景下,另一个新经济型式也在世界体系外围逐渐诞生。

——摘编自谢尔盖·格拉济耶《世界经济中心转换的规律性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经济中心转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视角或整体予以论述。   (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古到今,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竭力宣传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中国人民对于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是称颂不已,众口皆碑;相反,对于那些制造矛盾坚持分裂的人,总是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罪人,永远谴责和唾弃他们。可见主张大一统,已经成为皇帝和百姓、官员和布衣的共识。绝大多数的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只有江山一统,才能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松华著《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亚运会主题(宣传)口号

届次年份城市主题(宣传)口号
1延至1951新德里
31958东京永远向前
111990北京团结、友谊、进步
121994广岛亚洲和谐
131998曼谷友谊不分国界
142002釜山新理念,新亚洲,同一个亚洲,世界的釜山
162010广州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192023杭州心心相融,@未来(读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摘编自厉大远《亚运会主题口号分析》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成为受欢迎的职业。90年代,许多人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到私营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热门行业变成了海关、外企、银行、证券等。进入21世纪,通讯、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外企依然受欢迎,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缺职位。2010年以来,健身教练、营养师、宠物医生等职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2015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

——据《改革开放40年,来看看我们的职业变迁》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职业选择仍处于“统包统配”“毕业分配”“安置工作”状态,“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很难获得职业横向流动的机遇。”陈宇说,市场经济则赋予人们自主择业、创业、自由流动的权利,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给职场注入活力。

而信息时代也给雇佣劳动关系带来变革。“一个人不再固定从事某一项职业,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劳动和职业的多元化。”近几年来,拥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得到更多理解,“铁饭碗”不再是年轻人的唯一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诠释着当前人们就业的特点。独立自主的职业观念悄然生发……

——陈宇《改革开放与中国职业变迁观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笔下,波澜壮阔的具有史诗意义的行动,浓缩成一个极具代表性且真实、亲切的场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测绘队员手中的尺子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一次真实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设计并不留设计痕迹的不期而遇。漫画《两把尺》在向读者传递精神、传递力量的同时,确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诗级地位。

——摘编自肖承森《致敬筑梦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丰富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

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
国立学校北京大学1898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
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教会学校燕京大学1919年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约翰福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

——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2024-05-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2历史试题(辽宁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劝学内容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的劝学思想,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变迁,形成了各时期相异的学风、士风。先秦以荀子《劝学》为代表的劝学思想,以“读书求能”作为学习目标,“六艺”之学成为个人能力提高和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科举时代,宋真宗《劝学诗》集中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诉求,儒家经籍成为入仕的载体,形成了鄙俗、功利化的学风;清末面对民族危机,张之洞的《劝学篇》继承并超越“读书求能”,发展出“读书求强”的劝学思想,“明体达用”成为教育内容选择依据,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吴民祥、路世鹏《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与教育内容之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紧扣主旨;阐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2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辽宁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