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6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非攻”和“尚贤”,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维护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D.都主张“礼”、“法”并用
2 . 西汉初年,陆贾著《新语》一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他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认为“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
A.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B.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C.描绘了儒家大同社会的蓝图D.反映了新政权积极有为的风貌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从“天下儒学”转变为“家族儒学”;哲学上从独尊儒家价值走向了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教合一潮流弥漫B.佛教广泛传播
C.政治分裂战乱不休D.士人群体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写道:“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这一“主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雇佣关系的产生
C.理学思想的衰落D.商品经济的发展
5 . 学者傅斯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材料中“文化的觉悟”
A.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C.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D.动摇了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代统治者通过蒙学读物教化、灌输儒家礼制观念,逐渐渗透到包括衣、食、住、行、诞育、婚姻、养老、丧葬、信仰、节庆等社会各个层面,而这些儒家礼制观念又以自己的形式继承以往的意识、舆论和行为,年长月久,约定俗成,代代相传,习以为常。该材料主要强调了汉代儒学的
A.官方化B.制度化C.体系化D.世俗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五四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走到一起,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拼搏,从开始的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到被追转入农村,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走以农村包国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政权,绝非偶然

——摘编自刘焕明、刘翠《中国道路的艰难选择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摘编自杨沂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政权是“绝非偶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并分析其形成意义。
8 .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德国
A.宗教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B.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
C.反抗压迫是宗教改革的本质D.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
9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民主”思想
10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 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判断
A.中国与欧洲近代化模式基本一致B.中国近代化道路环节不全
C.中国近代化是从变革人心开始的D.中国近代化实践次序倒置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