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7-17更新 | 733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3 .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①《玄秘塔》碑②泥活字板③《四书集注》④《全宋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765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段检测历史试题(实验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12-13更新 | 117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摸底联考全国卷历史试卷
10 . 改革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前中期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简表

年代收入/贯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的异同。
(2)材料三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客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张之洞持此看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