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后汉书》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然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纸,絮——苫也”,即纸是以絮为原料,苫为工具所制得。由此可推知
A.纸是缣帛用于书写时的别称B.许慎所记与蔡伦造纸相吻合
C.东汉时期造纸原料不断变化D.两者所说的纸可能并非一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大曲,也称燕乐大曲和舞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音乐形式,包括器乐、歌唱和舞蹈,同时具备多段结构,是隋唐宫廷燕乐极为重要的一种。唐大曲与汉魏时期的相合大曲、清商大曲相比,在形式和规模上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很多的外域音乐成分。其结构主要有三部分: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或合奏,不歌不舞;中序、拍序、歌头——节奏固定,歌唱为主,器乐伴奏;破、舞遍——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时有歌唱。唐大曲的代表曲目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雨霖铃》《得宝子》等

材料二   受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称帝的影响,法国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导致歌剧从内容到体裁发生了变化,同时法国观众欣赏歌剧的趣味也有所变化。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大歌剧盛行。法国大歌剧一般采用历史性题材,情节富有戏剧性篇幅较大通常是四到五幕,舞台布景奢华、场面宏大,剧中穿插精致的芭蕾舞场面,合唱队、乐队的运用增加了舞台的戏剧性效果。

材料三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在1889年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深受爪哇的佳美兰乐队(印度尼西亚乐队,打击乐占有重要地位)演奏的影响而创作的曲目。他进一步挖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还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谱写成艺术歌曲和室内乐曲。在他的作品中,旋律失去了主导地位。他更加重视和声和音色的作用,采用复杂的七和弦、九和弦等和弦结构,大量使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从19世纪80年代末起德彪西的创作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白海燕、孟燕《中西音乐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大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分别代表的文艺流派并分析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艺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0-01-2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4 . 下表为北宋至清朝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变化表(%)(部分)。据此可知
A.各时期都重视理论研究B.宋代科学技术最为发达
C.古代科技以技术为重心D.明清时期轻视科技文化
2020-03-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A.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B.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
C.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D.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A.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B.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C.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D.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7 .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根本改变了对天理的认知
B.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
C.不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2019-1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然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

在这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二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摘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的观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
2020-03-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现代”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这种现代观最终“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下列有关科学成就逻辑错误的是
A.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
B.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成了完整的近代力学理论体系
C.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D.1916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阐述了空间弯曲的全新物质观

A.A
B.B
C.C
D.D
2019-10-07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2019-09-03更新 | 608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