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022-02-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王益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历史试题
2 . 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引领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月)

材料二   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月)

材料三   可以说,从1957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19581978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广由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包括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摘自戴安林《论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1)依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首先解决农村问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措施。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支持和推广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深远影响。
2022-07-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畬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三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逝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摘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从新文化启蒙运动及其内容和性质的逐步深入发展转变这一全程来看,新文化启蒙动同以往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革命派相比存在着诸多的不同和区别,这些不同和区别形成了它们没有而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独有的特点,同时也正是这些独具的特点,使启蒙运动的文化思想达到了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高度和境界。

——摘自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并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经历了怎样发展转变?并分析这发展转变产生的重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考察历史,注意到历史上凡建立下不朽功勋、对民生福祉有所作为的时期,为“王者”均是“圣”或“仁”者。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模式:先圣而后王,只有圣者才能为王。孟子进而提出统治者可从整理田界,厘定土地面积入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分配土地给民众,为其通过勤苦劳作发展起“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产业提供条件。此外,统治者还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并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等等。

——摘编自风传子《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材料二   希腊城邦的动乱,使亚里士多德反思现存的所有政治体制。亚氏认为混合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因为最好的政体往往都会结合众多形式,所以这种混合政体应该利于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在原则方面,亚氏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奉行正义的原则。在《政治学》一书中,亚氏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统治阶层)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者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者都天生不是优秀的治理者。他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善良公民,这样才能使城邦臻于优良。既然优良政体的治理者是最优秀的人,那么由其领导的公民也应当是品德良好的人,否则就会产生动乱和犯罪。”在治理方式上面,亚氏认为优良的政体必须实行法治。

——摘编自叶远涛《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基于<政治学>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理想政治模式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思想形成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1-08更新 | 375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容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06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

材料二   王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材料二反映了鲁迅对儒学的什么态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步都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在科举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它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因此,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蔓注的传统遭到废弃,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被怀疑,一时间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即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明清实学”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用以说明和概括自己思想时常说的一个概念。宋明理学家也讲实学,但明清实学不同于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实学”,而有其独特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征。明清思想家把批判矛头指向腐败的封建制度及其僵死的传统文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而且也提出了各种旨在改革时弊的教世方案。明清实学如同先秦诸子学一样,是中国哲人的理性思维成果,是中国思想史这棵树上开出的绚丽多彩的花朵。

——摘编自莴荣晋《明清实学简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以往儒学相比,宋代儒学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实学与宋代儒学的共性,并概括明清实学进步性的体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同时,必须讲求行法之人,同一种法,不同的人去执行,其结果迥异。他还揭露清王朝任人唯私,贤者不得用,用者未必贤,他认为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使贤能之士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魏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主张民主议政,广开言路。鸦片战争中,他积极反对投降路线,认为要“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以战胜资本主义的侵略,他也看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对于“不设君位,唯立长官贵族等办理国务”的瑞士,他誉之为“西土桃花源”。

——《论魏源的法治思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法治思想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社会秩序不断出现失范现象,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流散到民间,形成了士阶层,于是出现提倡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的道家和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并对建立秩序合理的理想社会提出现了各自的见解。老子、庄子反复推崇“道法自然”,人们自给自足、无为不争,都能满足自己粗陋的物质生活。而儒家则以积极入世的姿态,主张推行礼制,教化人民,规范社会秩序,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大同世界”。

——摘编自康新亚《浅析先秦儒道和谐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朱熹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可以说是自儒家思想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一个思维传统,也是传统儒家思 想入世精神的一个最集中体现,他企图通过“礼”来确定社会角色、调节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朱熹也同样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基础是由理或者太极来贯通上下的。朱熹的“天理”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他指出:“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这无疑是一种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化。

——摘编自高宜琴 《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和道家和谐社会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社会秩序思想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2021-12-18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5世纪的300年间,意大利由于繁荣的地中海贸易和发达的制造业,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意大利城邦的富翁为抬高身价而结交文人雅士,使得学术和艺术因此受到人们的尊崇,个人不再是被神创造、顺服于神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人们把这种个人的觉醒和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如在《神曲》里,但丁在空间和时间里漫游,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神话中的人物······为发展这些品质,就要研读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习需要读古典文献,人文主义者便去找这样的文献,结果找到了大量著作。从14世纪起,这个新生代(或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画家们就力图撇开道德上、宗教上的先入之见,使现实本身再现出来。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二   1660~1789年,欧洲除英国、荷兰和瑞士外,都处于号称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信仰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指向一种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的思想或社会意识的。启蒙不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愚昧之见或信仰迷信以及流行的霸权话语进行批判,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任何一种意见的话语霸权本身的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成熟之上的,这体现了其思想深层次上的人本主义本质。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及文艺复兴时期新观念的特点。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理由,并简述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联系。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