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铜,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字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2-06-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选考)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绪。汤显祖《牡丹亭》的主人公社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探究其原因。
2022-01-1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选一例来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
4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

——《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

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第六》


(1)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韩非子提出这种主张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中国法的产生过程表明,它是从氏族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社会的一种力量。……由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丰润而厚实的土壤。宗族—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不排斥法。孔子倡导“礼治”,但也讲“齐之以刑”,“宽猛相济”。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王朝都公布有“法典”,也曾出现过许多执法严明的官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法不过是一种作用有限的工具。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宗法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专制主义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长期存在,人们的法权观念极为淡薄,法律关系也比较单纯,民事法律关系很不发达,民事纠纷的调整以道德伦理为尚,强调调解;“重德轻刑,重义轻利”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又一特点。

——摘编自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


(2)依据上述材料,从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精神内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写出其代表人物(两位即可),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6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攒、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020-07-27更新 | 408次组卷 | 2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统计。

类别致学天文历法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致目2225259257788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学家通常采取“见见闻闻”“虚访勤求”“博采众方”“询诸老成”的研究途径,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局限于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极少进行模拟自然过程的人控实验和对经验材料的量化分析,更加之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而缺乏科学技术由经验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动力、需要和条件。所以,重实用和经验的学术传统隶属于经验、工匠层面的东西并非高级智慧的产物,属于创制(即应用)科学。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文历法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政治背景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科技在明清时代不能深入发展的原因。
2022-01-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