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材料三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节选

2016年9月11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把中方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各方本着这一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

——央广网:中国之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简述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而开创的革命道路,概述“第二次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并概括两次结合所体现的思想精髓。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归纳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核心内容,并分析联合国通过这一决议的历史背景。②指出中国政府在“三共”理念指引下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并分析联合国大会吸纳中国的“三共”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2022-05-1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非施尔也。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引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离娄上》等

材料二   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唯社会革命尚未着手。故社会事业,在今日非常要紧。诚以中国四万万人析之,居政界者,多不过五万人,居军界者,多不过百万人,余皆普通人民。是着眼于人数,已觉社会事业万万不可缓办。前者乃牺牲自由之事,后者乃扩张自由之事,二者并行不悖。仆此次解职,即愿为一人民事业之发起人。

——引自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解职之后湖北各界代表欢迎会上演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指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指出孙中山所表达的主旨思想,并写出“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与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对应内容。列举孙中山为实现其“愿为一人民事业之发起人”的意愿而从事于“社会事业”的若干设想或表现。
2022-03-3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2届高三3月统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用数学的计算来说明各个星球相互间的关系。从牛顿开始,科学研究有两条途径:第一条   是数学思维。第二条   途径是归纳和实证。这两种思考方式和形而上学的纯逻辑的推论相比较,其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很不一样的。因此,牛顿的出现及牛顿理论不可动摇之地位的确立应该是近代科学的起始。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在牛顿学说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正统学说时,它就成了众矢之的。在几个世纪之间,诗人们怀疑他,甚至把他妖魔化——他精明的头脑,他冷冰冰的科学。19世纪初,浪漫派开始责备牛顿在工业化和机械化中扮演的角色,浓烟滚滚的工厂令天空变得暗淡。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位英国“浪漫派”诗人。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二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主要冲突。
2022-04-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18世纪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的一天,英国国王前来参观瓦特和他的合伙人博尔顿开设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也是整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奠定了电力工业最重要的基础,而且宣告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诞生,为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标志着新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使现代电力工业、电工和电子技术得以建立和发展。

——程亚桐《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历程》

材料三   一位学者评论道:“对于爱因斯坦的科学天才有助于揭示的物理世界的比较深入的洞察,应该找到它的首次应用。可是这一应用不是用来改善人们的福利——爱因斯坦对此甚为关心——而是用来生产威力无比的破坏工具,这的确是悲剧性的。同样具有悲剧色彩的是,他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可是在历史令人啼笑皆非的迂回曲折中,他竟然会帮助给人类幸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原子弹提供科学基础。”

——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博尔顿所回答的“力量”,概述在这一“力量”推动下,英国社会在19世纪中期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的国际地位及其举办的国际盛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概述该发现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的主要依据,并由此归纳出“新的工业革命”之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1905年爱因斯坦“揭示物理世界”的科学成就,并说明爱因斯坦的悲剧所在。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22-05-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6 . 科学,一方面是一种纯粹的求知,另一方面又与社会不可分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的最基本因素。希腊人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地看待,而许多古老的民族则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或者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自然界表面无序而多样的现象背后存在着普遍、统一而稳定的秩序和规律,而他们发展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伯曾经写过一首赞美牛顿的诗:“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里。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牛顿却说:“我之所以能够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哲人受牛顿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爱因斯坦1938年《给后代的信》


(1)请从材料一中归纳古希腊“理性自然观”的内涵,写出希腊先哲研究和教学自然哲学的重要“学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力学为例概述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究并纳其思想方法,说明牛顿的科学成就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的总结,并以20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例加以说明。
2021-05-18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柯桥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0·浙江绍兴·一模
7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种族革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则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摘自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

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1924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所具有的新内容,并简析其积极意义。用一句话指出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思想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步骤、革命动力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②“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2020-04-17更新 | 39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浙江卷)
8 . 知人论世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1905年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民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孙中山一直在为维护共和制度而奋斗,但他遭遇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这些挫折的重要原因,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二是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三是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这些挫折,使孙中山在痛苦中深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举行了中国国民党(包括它的前身)三十年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的巨大风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将不再存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在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他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的成果。该讲话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材料三: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单位;%)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
199157.426.116.5
199474.514.211. 3
19967017.612.4
1998g2.39.48.3

——整理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905年孙中山推动“革命力量集结”的贡献,并说明他在国民党一大上作出的重大策略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56年国内“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试用一句话归纳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并说明毛泽东在准备《论十大关系》时体现的精神品质。
(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的总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引发这一趋势的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阿拉伯文学的突出成就B.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
C.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D.印刷技术的推广作用
10 . 著名科学家韦斯特福曾这样评价牛顿:“我愈深入研究,牛顿就离我愈远。对我而言,他完全属于另外一个境界,是有史以来极少数的天才之一;他重新塑造人类的知识领域,我们无法用一般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这一评价依据的是
A.“波动说”构成关于光的一大原理B.准确地算出了地球的平均扁平率
C.确立了实验、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D.确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力学体系
2022-03-2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七彩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3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