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提倡者,他们认为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不是生而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教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理性使其成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此外,他还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材料二   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其儿童本位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祺蓉、陶志琼《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教育家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意义。
2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风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4)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现了伟大转折后,终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结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建议。
4 .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辨证体系。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是中国的主导医学。然而到了近代,在西方近代医学的冲击之下,在中医界内部也开始出现对中医自身的传统理论体系质疑的声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制度的变革自然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变革,在封建社会中一直作为全国性医政兼医疗中枢机构的太医院也随之消亡,中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官方地位结束,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不会再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护。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

——摘编自郎栋等《从被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有力地推动中医学的国际传播。

——韩霁《中医药独特价值得到世界认可》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特点,列举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二次高峰的代表成就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医学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
5 . 思想解放贯穿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灵魄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诙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路德选集》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1)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什么?
(2)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主要观点。
(3)以上材料分别反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7 .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他们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8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并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

——“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9 . 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有人说,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

材料四:“让我们每一个人向邻人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让(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潘恩《常识》1776年1月于北美大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自然法则”在社会制度问题上有何表现?
(3)综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10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23-12-0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