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1919年,李大钊撰文指出“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由此可见,当时(     
A.中国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B.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新的变化
C.国际局势动荡引发中国思想界裂变D.西方文明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抛弃
2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
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
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
2022-05-27更新 | 799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阅读以隋唐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该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       

阶段

阅读概况

隋唐以前

阅读是一种奢侈,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

隋唐以后

阅读行为出现了由“官”向“民”的下移和扩展,阅读人数大大增加,出现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A.官僚士大夫的文化影响力增强B.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C.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力明显减弱D.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
6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改制说成是“与时变化”、向往“民主”之“太平”。他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把孔子装扮成维新变法的祖师,“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康有为此举从根本上反映出(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政治斗争策略灵活
C.维新变法缺乏支持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022-07-01更新 | 204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由此可见朱子深衣
A.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B.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D.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
8 .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刘彻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变化(       
A.推动了儒家与道家的相互融合B.意在削弱地方权力维护国家统一
C.是社会发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D.是为了提升先秦儒学的政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2022-01-11更新 | 1293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广昌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2年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报馆借机延请各界名人对最近50年世界及中国的变化进行一次总结,梁启超应邀撰写了《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的文章。

梁启超把近五十年的中国人的进步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时间,比较的很长——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第二期”与“第三期”的主要思潮。
(2)请提炼一个主题或一个关键词概括材料中五十年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