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体现?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太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延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政治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城市工业体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苏联工业中指令性体制的翻版。决策过分集中,已被看作造成工业效率日益低下的一个原因。1978年之前,解决这一弊端的主要办法是把决策权下放到省甚至县一级。但是,这种指令性体制的基本特征却仍旧未动。1979年,中国的计划制定者已开始了改革这种指令性体制的试验:允许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竞争,而在这之前每家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享有垄断;另外,他们还试图重新利用奖金来刺激工人和管理人员,而且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以从内部提高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1-09-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9年,利玛窦结识了儒生瞿太索,他接受瞿太索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人还有中国名字……到1610年,中国内地已有信徒2500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非但不敢小觑,反而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并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教专制。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显然,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就是看到其中有一种他在当时欧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宗教宽容)。……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土地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方式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东渐”势头衰落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等法国启蒙哲人推崇儒家文明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中欧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举例说明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知识界关注重点的变化?
(4)材料四中认为“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材料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16-11-18更新 | 7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
4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020-11-24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南斯拉夫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一开始就受到了苏联的强烈阻挠、反对和制裁,然而南斯拉夫的领导人抵制住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压カ,坚持走符合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道路,在政治制度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经济改革中强调要让企业拥有自主权,把企业经营好坏同员工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物质激励;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南斯拉夫有800多种法律和法令,其中有400多种经济立法;同时还有经济联合会协调、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摘编自刁健《浅析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斯拉夫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司制度的出现……正如清人所言,“今之土司,即昔之酋长。它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各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从形式上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但是,设置土司绝不是封建统治者的最终目的,“开端创始,势不得不然”,这一点封建统治者是十分清楚的。清雍正时岳钟琪在谈到设置土司的必要性时讲得很深刻:“原以番苗蛮倮之属远处边荒,向居化外,故择其中之稍有功者授以世职,俾其约束,此历代权宜一时之计也。

材料二 云南来说,也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但一直到清雍正时,仍是额征钱粮,不数支应”,“俱赖外省协济。……土司不识调制,夷人不知稼穑。……云南曲靖府越州土知州阿资烧府治,大肆剽掠”,并扬言国家有万军之勇,我地有万山之险”,叛乱持续七年之久。……正德五年(1510),永顺、保靖二土司因争地相攻,“累年不决。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改土归流已成为土司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世愉《略论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封建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推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盐法,白宋代实行钞引制度以来,历元、明、清而积弊日深,清末筹议改革,尚未实行,辛亥革命爆发了。北洋政府的盐法改革是在中国盐政主权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凭借帝国主义债权地位推动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许多有识之士深深地感到:“财权与立法,实乃国权实质与精神之命脉。”1929年9月19日,财政部公布《盐运使公署章程》,财政部在产盐区域内设置盐运使;同日还公布了《榷运局章程》,规定:如果销盐的省份不在产盐区域以内,时政部设榷运局管理盐务行政事宜。……1930年4月颁布的《销盐考成章程》,对盐务官员盐运使、运副、榷运局长的考核作了明确的规定。……1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检查精盐章程》从事精盐生产者的国籍也提出了要求:“凡为精盐业者,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如系公司组织者,公司之创办人及其股东亦同。”……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文件、规章制度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其它各种客观原因,在盐税改革中,似乎有“重聚敛轻建设,加强控制”的习惯性偏好。

——摘编自夏国祥《近代盐政改革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盐政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政改革的影响

2018-04-1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遵化一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综合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退浙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苴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