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建社90周年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向重视宣传工作。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急需冲破国民党的封锁,把党和红军的消息传播出去。同时,由于在反“围剿”斗争中缴获了国民党军的无线电台,为通讯社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色中华通讯社(即新华社前身)应运而生。     

——《新华通讯社史》第1卷


(1)依据材料一,概述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的背景。

材料二   90年来,新华社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2)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其中一张图片,谈谈你对新华社“反映人民心声”的理解。

材料三 《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以时间为脉络,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采写的新闻作品。以下是部分目录

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
《工农群众踊跃加入红军》《伟大的战士雷锋》《记者来信:实行“大包干” 农业大增产》
《狂欢之夜——延安市人民庆祝日寇投降举行火炬游行速写》《大庆精神大庆人》《“谷底”震荡——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记》
《沸腾了的北平城——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
(3)任选其中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阐释此时期所列作品入选的理由。
2022-01-14更新 | 267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认为,能使用汉字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伴随着和学的兴起,大多日本人认为汉字是阻碍国家繁荣富强的绊脚石。于是,日本出现了文字改革的高潮。在改革过程中,日语音节少、结构单一,同音词、异义词非常多,而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全新的知识,用现有的词语不足以表达。因而,他们便利用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如:政治、经济、物价、文化、天体等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词汇。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已根植于日本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它与假名共同承担着记载日本文明的任务。近代以来,汉字不仅依然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文字被广泛使用,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月娥《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论中的中国与西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在日本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4-27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2021届高三三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2020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他用伟大创造销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刻阐释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根据材料,探究问题。

【主题一】伟大的奋斗精神

材料一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平争 思维导图(据人民版商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图中A.B.C.D空白处的史实补充完整,并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主题二】伟大的创新精神

材料二   1927年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革命实践的创新之处。

【主题三】伟大的梦想精神

材料三   查一组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图片


世界经济近年排名变化

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中国“蛟龙”好载人潜水器突破7020米深度新记录

2018年:地跨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建成

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Top10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归类整理(写出类别及相应的图片编号),并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2021-01-28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鲜卑族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王莽建立“新朝”(8—23年)后,为了缓和西汉末年以来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新政、“托古改制(仿照《周礼》改革)”。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恢复“井田制”。实行五均制,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其职责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管理市场物价。由政府办理贷款,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货,实行无息或低息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发行20多种货币,价值比例十分不合理,货币贬值严重。由于王莽改制竭力复古,不切实际,所用非人,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加之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导致改制的最终失败。

——根据百度百科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制的措施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王莽改制中获得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士改》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②就王安石变法,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始秦戎瞿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商鞅变法中获得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深刻地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封建国家形态,是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起点。它是国内不同集团权力与利益重组和博弈的必然产物,外部渗透和干预进一步弱化了幕府统治的基础。明治维新从国家治理主体与中央政府财政体系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治理的权力工具选择等多个方面推进了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也给东亚各国带来了战争和灾难。这种国家治理机制为其扩展区域霸权创造了制度与国家竞争力的条件,使日本成为近现代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关键性力量。在产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至今仍然阻碍着日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机制正常化国家。

——摘编自保建云《论明治维新对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概括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治维新给我们提供的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