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危机之中,救亡的政治思潮纷纷涌现。“省自治和联省自治”成为20世纪初期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方案是由各省民选省长,制定省宪法,确立省自治,进而通过联省自治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各省军阀纷纷表示拥护省自治,旨在“利用民气,以图自保”。湖南军阀谭延闿首先宣布自治,西南各省军阀相率仿效。资产阶级应军阀之邀参与制宪,或著文立说,各抒己见。章太炎发表文章指出“近世所以治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籍过高,……联省自治由本省人充当本省的文武官员,……自无争位攘权之事。”胡适则通过文章提出“军阀权限太多,中央无力制裁军阀。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的实权,使地方充分发展其潜势力,来推翻军阀……已经可以成为号召的旗帜了。”1923 年,随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破产。

——摘编自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分析“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资产阶级思潮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受到地方军阀拥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亡思潮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3-03-17更新 | 21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禄胥吏”是“熙宁新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仓法关联配套,在加俸养廉的同时,对贪渎的行为进行打击控制。在神宗朝之前,胥吏中多数毫无俸禄可言。王安石指出,在旧的财政体系中,大量管理成本和注意力被用于“生事以取赂养吏人”,这样不但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产生大量无益全局,却方便胥吏从中牟利的事务,使信息壅蔽、事项丛脞,反而妨碍机务。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近则太详,远则太略”的弊端,因为远事无利可图,而近事却方便套取贿赂。决定对仓库管理及诸司吏员公人增加薪俸,而约之以严刑峻法:“乞取有少多,致罪当有轻重。今一钱以上,论以一法,恐未善。又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宜岁增至一万八千九百缗。在京应千仓界人如因仓事取受粮纲及请人钱物,并诸司公人取受应千仓界并粮纲钱物总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其过致并与者,减首罪二等。若许赃未受,其取与过致人,各减本罪一等。已上人,仍亦许陈首免罪、给赏。”

——摘编自雷博俞菁慧《北宋熙丰时期养育与约束并重的吏治体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宁新政”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熙宁新政”吏治改革的意义。
2022-07-12更新 | 75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对边疆事务的关注首重于藏、蒙、新边事,处理散布于西南、西北地区的残留土司,基本因循逊清成例,游移于土司存废之间。在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近代中国,面对边疆危机的外在冲击,边疆问题关系到民族国家统一整合的成败。土司问题的解决,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后,才出现转机。在国家政体转型后,追求政体统一、民族平等和“还政于民”,民国时期的在西南边疆废土归流以整合边疆为目的。将废除土司同革除封建残余、追求社会平等、融合民族关系、树立土民国家观等相联系。南京国民政府厉行废土归流,意在消除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多元政治共存的局面,将边地整合进统一的国家体系中。然而,现实的政治困境却令中央与地方政府就土司问题的解决各持己见,国民政府有意淡化民族意识,强调政治统一,而土司则重在对边疆各族社会文化特殊性的突出。中国作为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的阵痛,而民国时期对于“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过分强调,终未能解决民族与国家、多元与一体的矛盾性。

——摘编自李沛容《国家转型下的边疆整合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废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废土归流”。
2022-05-22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开封清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材料   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20世纪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法令,为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该法案改革了英国教育系统。政府设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当局,教育大臣领导各个地方教育当局,确保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管理机构从315个减至146个,提高了行政效率。

《巴特勒教育法》最重要的规定是普及免费中等教育,此外,用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三个连续的阶段代替以往只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分,根据年龄、能力和才能使不同学生进入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实际上三种类型的学校不完全均衡,有的地方只形成文法和现代中学的两分法,技术学校数量较少且发展缓慢。学生通过考试制度的选拔,被分往不同类型的中学,各类型中学入学比例存在差异,声望地位也相差甚远,这些使《巴特勒教育法》具有争议。

——摘编自北师大出版社《中外教育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特勒教育法》颁布的背景。
(2)简评《巴特勒教育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嘉靖年间进士,1572年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深感大明江山如同“将圮而未圮”之室,“其外窿然,而中则蠹矣”。于是,他针对官场上无视法纪、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作风进行改革,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定出时限,延误者受到究治,进行整顿。他在大同、甘肃等边外之地设置互市,听令内地商人赴边贸易;他经常就边疆镇守和防御之事和部将商榷讨论,给与专断之便,并让地方官员配合,“动无掣肘”,故能边境晏然。他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很快,“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得到治理,漕船可以直达北京。张居正面对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园、民田等,一律丈量。并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遣,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调,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

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
2021-03-11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变法还规定了相同的租税,“舍地而税人”。这些做法
A.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的追求B.使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
C.以利益调节刺激农业发展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项改革覆盖面广,涉及900多所高校,有597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等学校,有利于学科的交叉综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原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改革后有近250所高校实行了省级政府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克服了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已经形成。新的体制理顺了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周济《历史性的跨越,新征途的重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近期回顾和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9 . 19世纪晚期,在俄国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这一时期俄国农民阶级的分化
A.表明农奴制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
B.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成熟
C.体现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的强化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皇位,当时的俄国“刑狱司法可以买卖,不论大罪还是过失都要受到残酷惩罚,舞弊行为和执法不公现象盛行,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即位之后她经常与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通信,听取他们对政治改革的意见。她指导制定法律规范,论证君主专制等重要问题;将司法机构进行重组,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阶级差别的法院体系;在不损害其专制权力的前提下尝试将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适度分离。强烈的权力欲使得她经常干预司法事务,导致俄国司法体系效率低下。

——摘编自《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