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贽(754-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他不仅是-个政治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思想家。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地的状况。这样租庸调制就难以实施。由于长期用兵,战事频繁,兴师动众,人民的徭役负担繁重。同时军费开支庞大,人民遭受的赋税剥削越来越残酷。当时陆贽.上疏提出“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指出:“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并主张采取一些改良举措,“凡所占田,约为田限”,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裁减租价,务利贫人”,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国家要“量入以为出”,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陆贽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贽经济思想的意义。
2021-05-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迄1905年,清廷最高统治者痛定思痛,决意变法。19017月,清政府宣布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和练兵处、财政处5个中央机构,撤除地方和中央的闲散衙门。1905年前后,立宪国日本战胜君主国俄国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震惊之余,“如梦初觉,知二十世纪中,无复专制政体容足之余地”,退决心仿行宪政,并于19069月下谕宣示预备立宪要先行厘定官制。190811月,溥仪继位,由其父载沣担任摄政王,主持国政,积极筹备立宪。原有之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吏部、中书科、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批本处等衙门一律裁撒。组建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蒙贵族占9名,其中皇族5名。当时即有人预言:“窃恐内闾甫成立,而推翻之动机已伏矣。”果然,不到半年,武昌首义爆发。

——摘编自李志茗《论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行政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清廷回复:“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分析以上材料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要素内容
A上书人身份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B上书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清政府态度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
D该事件背景维新变法走向政治实践
A.AB.BC.CD.D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

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点、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
6 .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
A.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B.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
C.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D.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
2021-03-08更新 | 892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北魏文成帝(公元44-465年)时期,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这些清秀形象的形成
A.继承了汉代雕塑的柔美风格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背离了鲜卑贵族的审美取向D.源自南朝文化的北渐
8 . 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19世纪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
A.在①进行的改革,摆脱了列强的侵略,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
B.在②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在③进行的改革,提倡“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D.在④进行的改革,抵御了英法的侵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10 .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农奴的法令,农奴可以通过从领主手中购买而拥有土地;1864年,他又组建了郡县议会,允许地方推行较为温和的自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C.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削弱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