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9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蠲免赋税,就是对按照规定应交纳的赋税实行免征。康熙年间,蠲免政策普遍实行,蠲免赋税成为常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玄烨提出“欲使民生乐土、比屋丰盈,惟当责以蠲租”。于是从第二年开始,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而且对这些省份往往实行“普免”,即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赋税钱粮,至于区域性的蠲免更为普遍。据户部统计,至康熙五十年止,全部蠲免“共计逾万万”。蠲免政策当然首先对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有利,而对一般佃户来说,虽然也多少减轻一些负担,但由于他们无地或少地,本来就不承担赋税,蠲免轮不到他们头上。而他们主要是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对佃户的地租并未减少。针对这种弊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兵科给事中高遐昌提出对佃户的蠲免问题。于是康熙帝下令“嗣后凡遇蠲免钱粮,合计分数,业主蠲免七分,佃户蠲免三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时期蠲免政策得以普遍实行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熙时期蠲免赋税的政策。
2023-05-04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4月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省制度遭到破坏,政事堂会议逐渐失去决策地位,皇帝直接参与的朝议制日益重要。肃宗时,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召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说议,尽得上达。”大凡大诛讨、建储、边防机要等大事,皇帝必召宰相至延荚,君相同决。延英议政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若逢紧急事件过皆非时召见”,“延英宰相奏事,帝平可否’。延英殿专门商讨军国大政,其余庶政则由宰相在中书门下拟成熟状,经由皇帝画可而颁行。延英殿议政时宰相间党同伐异,争吵不休。按例参与延英议政的宦官首脑枢密使掌“出纳帝命一,往往乘皇帝不朝之机假传圣旨,恣行所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后期延英议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后期的延英议政。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6 . 材料:明朝中后期,驿站成为官员集体腐败的场所。驿站来往官员对驿夫大肆勒索敲诈,百般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就故意将马匹典当、摧残,逼迫驿夫们出钱消灾;官员们来往所凭借的堪合(介绍信),使用之后也不再交还发放机构,他们长期持有,终身使用。驿役成为了“最为民害,情罪可恨”的重役。面对这样的情况,万历三年(1575年),制定了新的《给驿条例》,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严格规定各驿站、驿力的使用条件,若非公差和军务,皆不得使用;大力消减驿站的供应,对于过往官员,驿站只能提供米粮、蔬菜、烛碳等必需品;撤销合并驿站,减少驿站数目;严格勘合的使用。新的驿递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改革前驿站中广泛存在的弊端和腐败,如勘合的长期使用、过往官员的敲诈勒索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摘编自魏海荣《明中后期驿递制度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作用。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

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17-05-1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17届高三二模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全国专科以上学校77所被迫内迁后方,17所被迫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其所受日军奴化教育也最深。

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需作平时看”,虽有各种暂时措施,“但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

抗战期间初等教育除中央政府每年有专门的补助费,还规定乡镇地方财政中至少50%须用作初等教育经费;1937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设立国立中学34所,国立大学附属中学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遍及后方12个省区.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1938年开始实施“贷金制度”,1943年“贷金制”在被“公费制”取代。“贷金制”和“公费制”不仅仅面向高等教育,同样也惠及中等教育。不仅如此,对海外留学生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种种努力,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时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腾讯新闻,历史版《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2017-05-1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义庄之制创始于北宋范仲淹,继为他族所仿效,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本要素。范仲淹入仕之后禄赐有余,于庆历、皇祐年间(1041-1053年),于苏州吴、长洲两县,逐次购置田产千亩,设立义庄。范氏义庄对族人的赡给,1050年时都有详细的规矩,大致上是计口逐日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套,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却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

义庄到南宋时期已成社会上一种普遍的制度,明清时期更为盛行。义庄设置普遍化之后,经常由族人共同合作设置,同时也考虑到过分的济助会造成族人的懒惰。如,清代葑门陆氏义庄的赡族规条中,更指出“男丁自十七岁至五十岁,理宜勤俭谋生,非鳏寡孤独老疾可比,本不在应给之例,其有势处贫人,尚安分者,不得不于常格外,暂为酌给”。南宋建阳麻沙刘氏义庄:“患苦乡闾、害及族党者,虽贫勿给;男婚越礼、女适非正者,虽贫勿助”范仲淹最初订立的义庄规矩,以周济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到熙宁六年(1073年)的续订规矩,才有于族人中选有学问品德者为教授,教导族中子弟,由义庄给予津贴。南宋以后的义庄,有不少与义学相结合,以义庄收入,延请师儒,教育族人,使族人不致因清寒而无法向学,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则给予路费。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宋代至清代义庄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至清代义庄制度的作用。

2017-05-04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0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 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2016-11-27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