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的繁盛得益于(     
A.秦国的商鞅变法B.东汉的光武中兴
C.北魏孝文帝改革D.北宋王安石变法
2 . 俄国诺夫哥罗德省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1861-1870年间发放给外出做工农民的长期护照是5.92万份,1891-1900年间增加到184.5万份。19世纪末,俄国雇佣工人超过900万人,这项统计表明
A.农奴制阻碍着社会进步B.社会矛盾有效缓解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56年,肃宗登基后,派人到财富聚集的江淮、蜀汉地区向富商大族按资产征税,"十分收二",称为"率贷",各道节度使、观察使也多向商人征税,或在交通要道及交易之处计钱收税,从此"商旅无利,多失业矣"。此外,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院,规定民间的产盐户所产食盐一律卖予盐院,否则以盗卖罪论。其令一出,盐价顿时上涨十倍,盐价腾涨又造成粮食价格上扬,民间出现民众饿死的现象。后来,主管全国财政的刘晏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他把统购统销政策改为"民产—官收—商销",这个办法大大减少了盐政机构的人员和行政成本。他在全国十三个重要产盐区设立巡院,一方面打击私盐,另一方面则保护获得政策牌照的盐商的利益。他还制定了"常平盐"制度,以保证非产生地区的盐价和食盐供应,防止投机商人国盐牟利。这些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食盐专卖收入十多年增长了十五倍,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刘晏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刘晏变法的积极效果。
2020-11-1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1071年,北宋政府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这一举措
A.改变了地方积弱的局面B.减轻了农民的财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加强了全国的社会治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2020-01-25更新 | 299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段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公元前384年回国继位,他废除了秦国三百多年来的以人殉葬制度。秦国地多人少,献公奖励多生儿子的人。还吸引周边国家和部族的人到秦国种地放牧,与本国人一视同仁。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西部的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了秦国东部的栎阳(今陕西西安间良区之武屯乡),向国人表明他要夺回西河之地的决心。他从地主中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家大臣,允许地主和自耕农从军,使他们靠立功获得爵位。地主和自耕农是献公夺取政权后富国强兵的重要支持者,是秦国重要的兵源和税源。公元前379年,献公把蒲、蓝国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公元前378年,秦国初行为审,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抽取营业税。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秦国的社会治安明显好特。公元前364年,献公下令秦军攻魏,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周显王向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献公被赐予了与秦穆公一样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

——摘编自林剑铭《秦史稿》


(1)根据材料,概括秦献公在秦国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对秦国发展的意义。
7 .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8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2019-04-20更新 | 351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致远级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探索即开始于1979年参加WHO的基本药物行动计划。1992年,我国颁布了《制订国家基本药物工作方案》确立了基本药物的遴选,其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基本需要。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每两年更新一次;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协调医药发展的重要手段。200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使用和价格管理的通知》,试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单独定价的政策,并通过将药品价格印在药品最小包装盒上来规范流通环节。

——摘编自《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渐进主义改革框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2007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2007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2017-08-04更新 | 1824次组卷 | 22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