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


请回答:
(1)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公平,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并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商鞅治国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辩证的评价其作用?
2021-01-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拓跋魏之所以能够统一并统治中国北方140余年,就是由于顺应了这条规律。北魏的几代明智君主,如道武帝、太武帝、献文帝等都不固守本民族的旧习,重视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通过他们去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建立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

——《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积极意义。
4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肖”。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统治者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碟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2020-10-28更新 | 222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调研(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价格改革于1979年正式启动。1979年夏收以后,中国政府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生猪、菜牛、菜羊、鲜蛋、水产品、甜菜、甘蔗、苎麻、黄牛皮、桑蚕茧、毛竹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购牌价平均提高22.1%。其中,粮食和油料超购加价的幅度由30%扩大到50%,对棉花超购部分也开始实行30%的加价。这样,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包括粮、油、棉超购价部分在内,平均提价25.7%。之后,又陆续提高了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由于粮食统购和超购价格的提高,仅1979年全国农民大约增加收入40亿元,平均每人增加收入约5元。1979—1981年的3年间,农副产品价格共提高38.5%,加上扩大议价范围,农民由此增收204亿元。

——摘编自刘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启价格改革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82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纷纷派员在长安设立进奏院,作为与中央的信息联系渠道。此外,进奏院还承担处理藩镇在长安的经济事务、为本镇进京官员服务及提供中央情报等诸多职能,成为藩镇在长安的常驻办事处。宋初沿用了这一旧制。公元981年,宋太宗对散居都城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合,在大内之侧设置了都进奏院,并从原有人员中筛选出150人为进奏官。所有进奏官均在院内集中办公,各自负责一州或数州的文书转递,地方上呈的文书必须迅速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朝廷下发文书也必须按时发出。朝廷明令进奏官只能在朝廷许可的范围内传送消息,不得私自拆封机密文件,不得泄露朝廷情况和国家机密,承发文字亦只能在院内完成。尽管如此,文书的延误和泄密等事件在宋代仍然屡有发生。

——据游彪《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宋代研究若干论题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宗改革前后进奏院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太宗对进奏院的改革。

8 . 材料   古代日本实际上是以天皇为政治的中心,但后来贵族和武士掌握了政治实权,天皇同政治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了。日本开国后,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中心。取代幕府的新政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天皇在神的面前宣誓今后实行的基本政策。将天皇中心结构从制度、法律方面予以明确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即规定天皇“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执掌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是指挥、命令军队的最高统帅。

——据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相比,近代日本皇权的演变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近代天皇制得以巩固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汉代开始规定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但在唐代以前,节日放假还不普遍。唐玄宗开元七年,国家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日(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腊各放三天,正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正月晦日、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五日(端午节)公 初伏、中伏、末伏、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泰》、立夏、立秋、立冬等各放一天。开元二十五年令新增皇常诞节,放假三天。后又经过调整,唐代节假日总天数已多达五十馀天,这堪称我国休假制度中的创举。此后,宋金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遍以节为假的做法。

----摘编自 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节假日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节假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2020-05-17更新 | 550次组卷 | 17卷引用:西藏拉萨市那曲二高2018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