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B.放松了对士人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D.透露了经世致用的意识
2023-10-23更新 | 61次组卷 | 4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3 .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B.使北宋的国力空前增强
C.使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D.解决了北宋的内忧外患
2022-03-09更新 | 679次组卷 | 20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3课 王安石 变法的历史作用 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021-12-27更新 | 1219次组卷 | 78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推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海军。1868714日,明治天皇在宫中审视了军务官的表折,折上写道: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明治天皇立即谕令全国;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在此谕令下,幕府的海军全部转到了新政府制下,各藩所辖的军舰也几乎“献”给了新政府,在天皇的旗帜下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军使用的一切军规。日本兵部省计划未来的海军将要超过英国,在20年内拥有大小军规200艘,装各蒸汽铁甲舰50艘,海军经费提到和陆军经费等同的高度。为加快海军建设,明治天皇于1887年从内库中提取30万元作为海军建设费用,此举带动的海防损款总额达到103万。1893年,明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1/4薪俸用作造舰。

——摘编自陆培法《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海军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
2021-11-06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7 . 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分家)者,倍其赋”。以下关于这一规定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B.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促进了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8 . 有学者指出,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亡废除了汉族的旧俗B.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
C.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前提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9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0 .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