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2 . 《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2020-02-02更新 | 41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张居正传》中尚书李日室等如是评价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材料二   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俭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居正的改革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2)张居正生前预料自己的身后毁誉,对此,他报以怎样的态度?

(3)张居正对自己有可能身后毁誉的态度,表明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哪些素质?

2018-09-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1第8课张居正改革同步练习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2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

材料二开国对日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危机的出现使幕府统治也发生了危机。首先它加剧了广大下层群众和以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其次,使下级武士看到国家的独立、经济的发展都面临危机,看到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是造成危机的根源。由此,他们在思想上、政治立场上逐渐发生质变,由主张推动幕府改革转变为主张倒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高杉晋作的说法是否有道理?

(2)依据材料说明为什么尊王攘夷运动会转变为倒幕运动。

2018-02-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3-2014学年选修一第8单元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课时提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为儒、佛、道大融合时期,书籍需求激增,但雕版印刷尚未大行,众多书籍全凭手抄。书法首次被纳入科举“明字”一科,掀起“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热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将书学列为专科,制定书学学制: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然后熟悉造字原理、字的本义、引中义等,最后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在弘文馆为官任教书法,极具权威,“十数年间,海内风从矣。”唐代科举中的书以“楷法道美”为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宋人对此评价:“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

——摘编自刘亚梅《试论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其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书学教育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书学教育的影响。
6 . 选拔、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詹大和《王安石年谱三种》

材料二:神宗与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分歧导致了用人标准的不同。要改革,制度和法令固然重要,但是执行者也关系到改革成功与否。保守派一味指责王安石“所用皆小人”,“所用皆险薄少年,天下骚然”……神宗的改革思路急功近利、用人惟能,是使变法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孟天运《王安石变法中的失误原因探析》

材料三: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北宋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陪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前提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保守派反对变法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8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江苏卷)

8 .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诗歌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10 .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