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清末建警开始,历届政府当局都在不断加强警政建设,持续进行的警政建设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也在寻求更广范围的改革。1923年,国际联盟出于侦察拐骗妇孺案件的考虑,向各国“劝用”女子警察。一批最早在思想突破禁锢或为生计所迫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女性,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且其职业范围呈现日趋扩大的趋势。

1931年,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命令,首都警察厅开始先行试办女警,并令中央警官高等学校酌收女生。女警职责主要针对女性调查户籍、检查行李以及救护妇孺、维持风化,必要时配合男警进行要案侦探。举办女警被提上日程后,相关的训育及时跟进,无论是训育方式还是训育的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指向。

——摘编自孙静《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警政改革视域下的女子警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女性警察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女性警察改革的特点。
2021-06-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4-16更新 | 550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4 . 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员梁焘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取得中央集权之效B.减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C.存在急功近利之弊D.提高了政府机构办事效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俄国的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直接冲击沙皇专制统治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1902年,清政府下谕修律。沈家本受命承担了律例修订工作。他认为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受到列强欺凌,就是因为法律制度落后和不完善;通过修律,参照世界通行规则,就能收回治外法权,摆脱列强的控制。1904年,修订法律馆在一年中就翻译了德意志、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刑法。在此基础上,他主持了《大清律例》的全面修订。1905年沈家本向清廷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要求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禁止使用刑讯逼供,得到了清政府的赞同。他主持制订了《大清新刑律》《刑事民事诉讼法》《破产律》《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商法总则草案》《亲属法草案》等一大批中国古代不曾有过的新类型法律。同时,他提出建立陪审员制度和律师辩护制度。由于修律涉及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问题;许多改革触及到中国旧制度、旧观念的一些要害之处。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或一股力量,也是难以让贫弱的中国起死回生的。

——高其才《沈家本:“依法治国”的首倡者》


(1)根据材料,概括沈家本法律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沈家本法律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2019-01-30更新 | 2051次组卷 | 77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8 .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历史作了不合理的注脚。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这告诉我们
A.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
B.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
C.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
D.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3226次组卷 | 25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