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早,水不能涝”。南宋后期,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王安石变法还有客观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历史进步的一面。如募役法规定民户用交纳“助役钱”代替以往的职役,使农民再“无执役之苦”,同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趋势正相适应。农户皆须“出钱以助募人应役”,也使广大农户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到商业市场上去,以换取钱币纳官。“募役法”贯彻到后来,连许多曾经激烈反对变法的人也认为它利多弊少。

——摘编自吴泰《熙宁、元丰新法散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2)根据材料,简析募役法推行的历史进步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用社会组织手段替代高成本、高技术的专业性投入,走专业机构防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道路。1985年,卫生服务收费放开。通过市场获取资金来拓展服务内容、范围。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提高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随之凸显。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防疫向疾病防控的转变。2003年以后,中国公共卫生改革的步伐大大加速。公共卫生的改革方向重回公益性和公平性的道路上来。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加大,公共卫生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国家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规。

——摘编自胡兴强、任军《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历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卫生服务改革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我国卫生服务改革的原因。
2021-06-1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丙卷地区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2021-05-24更新 | 645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中学、铜梁中学、长寿中学等七校联盟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的招生对象、入学条件、开设课程,以及考试、毕业待遇等都做了详尽规定,该学制纵向分为三段,分别为初、中、高等,横向分为普通学堂、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部分。该学制在制定中明确强调:“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练其艺能”。学制的课程设置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重视利用乡土资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并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刘虹等《(癸卯学制)百年论》

材料二   1922111日,仿效美国学制的“壬戌学制”正式诞生。这个学制体现了与世界教育趋势相一致的特点和优点:(1)调整了各段教育年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五年,大致相当于人的童年、少年、青年初期及稍后阶段,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变化和需求;(2)追求“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3)注重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后因经济拮据等原因,其中选科制等内容无法实施,1949年后再次进行改革。

——摘编自周字清等《晚清民国学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近代两次教育改革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及启示。
2021-05-20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等城市就曾经出现过这种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撤县设区改革,在发展意义上,契合了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变革趋势。在实践中,“撤县设区”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王禹澔等《“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县设区”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撤县设区”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课程内容上取消了经学科,要求必须体现共和精神,同时增加自然科学课,加强生产技能教育。

——摘编自张惠芬《中国教育简史》

材料二   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0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落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摘编自石连海《斯中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变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1-01-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实为甚难",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之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
A.区域地理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D.政府推行力度
2020-11-03更新 | 590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和约定议以后……为清除积弊,实现自强。光绪皇帝在保和殿进行策试时,追问天下贡士:“若《淮南子·兵略训》、杜牧《战论》、苏轼《训兵旅策》,见诸施行,果能确有成效否?……国用必有会计,禹巡狩会诸侯之计,其说何征?”

——摘编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六六

材料二:曾任驻英等四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倡言向西方学习,同时又认为:“更律法、厘官制、兴学校、行议院,乃实用策略……外域之治果胜于先王之法,即师外域无伤也,先王之法而包举乎外域,数典而忘祖,则何为哉?

——摘编自《宋育仁为<陈炽集>作序·陈炽集》

材料三:维新派相信“变者,天道也,天下之公理也”。樊锥在《湘报》上发表《开诚篇》,提倡:“洗旧习,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猥尊鄙贵、文武名场、恶例劣范、诠选档册、谬条乱章、大政鸿法、普宪均律、四政学校、风情土俗,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

——摘编自《湘报类纂》甲集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光绪帝、宋育仁、维新派樊锥解决民族危机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中国救亡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卢作孚推行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他从实验区的地形、物产的实际出发,从实业入手,进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他还建立饮水消毒站、运动场、在囤船上创办船夫学校,在染织厂兴办工人学校,为了训练妇女的职业文化素养,举办妇女学校,“由这些具体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训练大家公里公共事务的方式,以完成地方自治的组织,尤其是进入现代化的经营。”

   ——摘编自周凝华、田海蓝《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材料二   鉴于过去的教训,这次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搞“一刀切”,该种粮的种粮,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该放牧的放牧,该养鱼的养鱼。从1989年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棉花、油料提高15%和25%,生猪平均提高26%。”杂交水稻从湖南推向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增产20%以上,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路,分析其乡村建设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村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2-10-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