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A.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资本主义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2022-05-29更新 | 478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公元494年,数十万军队连同其家眷,从长城脚下一路奔袭至黄河南岸,并在洛阳及周边定居下来。这场远征的“策划人”拓跋宏感叹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崤函帝宅,河落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次官方主导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行动
A.削弱了西域的国防力量B.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通行
C.旨在实现南北朝的统一D.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以后,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了较为详尽的改革意见。他主张考试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考中学经济,内容包括中国史事、本朝政治论等;第二场考西学经济,内容包括各国地理、官制、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及格致制造、声、光、化、电等;第三场考四书文两篇,五经文一篇。并规定每场的录取名额,第一场允许参试的人数为拟录取人数的十倍;第二场,允许参试的人数为拟录取人数的三倍;第三场时名额没有具体限制,凡中试者均录取,不取者罢归,第一场考试合格者方准参加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试合格者方准参加第三场考试。张之洞认为这样做可以“先博后约,随场去取”,即首场先取博学,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张之洞还主张凡京官考试,诗赋、小楷与时文应一并扫除。其后不久,张之洞改革科举内容方案,得到清政府的首肯并命礼部详议条目,立即通行各省。

——摘编自黄新宪《张之洞与晚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及废止》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科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科举改革的主张。
2022-05-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模拟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4 . 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它也检验了改革开放十年的成果。为办好亚运会,全国数千万人慷慨解囊,共捐款2.7亿元,占全部投入的1\10;体育总局也突破观念束缚发行体育奖券即体育彩票的前身,人们踊跃认购达4.3亿元。北京亚运会的成功鼓舞了全国人民以百倍信心投入经济建设中。这表明(       
A.扩大开放成为全民共识B.市场经济激发群众热情
C.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D.重大活动展示时代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出决议,全国各县一律实行县长制,县政府和县长分别代替县公署和县知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政府重新修订《县组织法》,强调:“吾人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而易以总理重县轻省之新观念。总理于民权主义与建国大纲中,汇精聚神,唯在直接民权对于县自治之实际行使。由此可知,县自治者,实三民主义之基本知识。”被任命为县长之官员,应先试署一年,考核成绩优良者予以实授,以三年为一任,期满成绩优良者可以连任或升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19301934年的福建更动县长289人,最短的任期只有4天。规定考试应成为县长任用的主要途径,但据1932年内政部统计,各省通过考试取得县长职位的比例最高的是安徽,但也仅有17.6%。蒋介石也承认:“县为执行一切政令之中坚,其重要如此,而行政经费之微薄又如彼,实无从充实组织,延揽人才。”事实上,无论是地方自治的推行,抑或省、县行政结构的建立,国民政府只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改革。
6 . 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世凯政府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固政权,维护统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的法规。1912年,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取消了建厂专办之权。1914年,农商部颁布《矿业条例》等降低矿产税,还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实行地价优惠;国务院公布条例规定国币种类,旧有各种官局铸币由政府兑换改铸;交通部制定《交通银行则例》,规定交通银行掌管特别之国库金,发行兑换券,具有中央银行的性质;农商部会同财政部拟定《劝业银行条例》,鼓励银行投资实业、扶植实业。在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推动下,政府提倡国货,减免捐税,宣布凡出口足抵外货者优给奖励。此后,北洋内阁虽更迭频繁,但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袁世凯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政府的经济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一方面存在“诈老诈小,规免租赋”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强宗大族荫庇户口的现象,重整户籍制度便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整顿地方基层组织,设保、里、党,由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进行户籍整理。以北齐、北周旧制为基础,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照年龄区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1017岁(以后改为1020岁);丁——1860岁(以后改为2160岁);老——60岁以上。在这些年龄段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丁”,即成年劳动力,国家赋役的承担者。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为了防止户籍年龄上的弄虚作假,州县官吏必须经常检查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地方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称为貌阅(或称貌定、团貌),就是亲自察看一下人口的相貌,将逃避徭役租调的“诈老诈小”者清查出来。

——摘编自焚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推广的“大索貌阅”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大索貌阅”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意义。
2022·湖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努尔哈赤晚年,后金政权面临明朝、漠南蒙古、朝鲜李氏政权的严重威胁,内部满汉分离、社会秩序混乱、君权受到其他贝勒牵制等一系列问题。皇太极即位后,毅然说服众贝勒,提出了“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强调满、蒙、汉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对汉族民众政策作出调整: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犯,放宽惩治。同时,皇太极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行优礼汉官的政策,将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马匹等赏赐,并委任官职。皇太极即位之初,按照努尔哈赤生前规定,采取四大贝勒按月轮值,共同掌管国家机务,皇太极的实际权力并不大。1626年九月开始,皇太极增设了总管旗务“八大臣”和佐管旗务“十六大臣”,有的与诸贝勒坐在一起“共议国事”,有的直接参与“佐理国政”,有的专门负责“出兵驻防”,稀释了三大贝勒的权势。

——摘编自杨新刚《大清风云——皇太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太极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太极改革的影响。
2022-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