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材料   甲午战争失利,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转折点。相较于“专用西法”的日本军事的飞速发展而言,中国无疑已经落后了。迫于内外压力,1901年光绪帝下诏宣布:“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张之洞主张通过仿效开办军事学堂,大量培养中下级军官,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新式陆军之际,兴办起一系列随营武备学堂。这一时期的军事学堂结束了以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为了统一各学堂的学制和教学,清廷开始着手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摘编自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科学院,是依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而建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机构兼科研中心。这是新中国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最初模式,但也为后来行政管理与科研创新不能兼顾的窘境埋下了伏笔。1953年,新中国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浪潮,中国科学院强烈呼吁设立专职机构管理全国的科学研究工作。1954年,国家机构调整后,中国科学院不再承担科技管理的职能。19565月,国家增设国家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国家的技术管理工作。19575月,设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95810月,国家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与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组建了科学技术委员会,此机构囊括了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的方方面面,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钱斌《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0年代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变化的原因。
2022-03-30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二轮拔高卷5-【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成立后,知识界普遍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由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识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领域广闻、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用梁漱溟的话说,救济乡村只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乡村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斯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建设进入新阶段。从农村土地关系的改革开始,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权力重组,将政权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了“乡(村)政权”“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起政社分开的“乡政村治”结构,“村民自治”得以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税费改革重塑了基层治理的形态,由“单中心治里”模式逐步走向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模式。

——摘编自王晓莉《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沿羊与有效性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了百万农奴,解散了旧政权及其军队、法庭和监狱……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19659月,西藏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宣告了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2-03-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B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0年代末,为缓解国企改革带来的失业危机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行业被作为拉动消费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非国企职工人数已超过国企职工,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已无法覆盖这一人群。1998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拉开了住房改革的序幕。《通知》明确指出"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高收入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随着历史积压住房需求的集中爆发,1998-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由3614亿元增至10154亿元,人均住房面积由18.7平米增至25.3平米。

——摘编自《居者有其屋;回顾1998年住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98年住房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8年住房改革的影响。
2022-03-26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拔高卷4-【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为了规范货币市场,弥补政府开支和军费不足,南朝萧梁政权于建国之初(502年)铸造“大样五铢”和“公式五铢女钱”两种新铜币并行流通,但实际上流通领域中“太平百钱”“对文钱”“丰货钱”等古币仍被广泛使用。结果,“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梁武帝喾通四年(523年),又发行铁钱,并禁止铜钱流通,造成了铁钱堆积如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临贺王(548-549年)、简文帝(550-551年)、豫章王(551年)在位期间,铜币和铁钱并用。梁末重新制作“二柱钱”和“鹅眼钱”。“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镕(熔)钱又间以锡铁”,货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怨沸腾,加速了萧梁政权的瓦解。

——摘编自薛平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行与流通》


(1)根据材料,概括南朝萧梁货币的流通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萧梁政权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2-03-26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拔高卷3-【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7 .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到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2022-03-25更新 | 2267次组卷 | 2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漕粮由地方官征收于民,再交兑漕运部门运抵京城,历时近一年。从仓储、运输、损耗加之行政成本,使得漕粮运费远高于米粮本身价值。咸丰年间,因战乱兵婴影响,漕粮运输愈发困难。咸丰七年(1857年)湖北军务大体告竣,但仍需为省内及入江皖作战各营提供饷需,湖北巡抚胡林翼开始在湖北主持漕务改革。各州县将漕粮改折银钱征收,除部分截留充军饷外,滑折银分批运抵京师。同治末年起,湖北在漕粮折征基础上,每岁由招商局于江皖等地采买海运米三万石,由沪海运至津,交兑通仓。南方省份普遍进行漕务改革,这反映出近代不计成本的“贡赋逻辑”逐渐被改变。

——摘编自周健《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19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林翼在湖北推行漕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各省漕务制度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2022-03-22更新 | 1126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彼得一世的改革前后持续了 26年。尽管有些做法难免有些极端甚至滑稽,但也恰恰显示了他实行改革的坚定决心。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那样,“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或许正是这样的方法才是对俄国最为行之有效的。

材料二   总之,彼得一世以欧洲发达国家为师, 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对俄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提高。通过改革,不仅为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实力基础,也为其继续实施侵略扩张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经历了彼得一世改革的俄罗斯,“开始告别冻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

——均摘自唐晋《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分析彼得一世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得一世的思想品格特征。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