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3 道试题
1 . 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2016-11-18更新 | 1047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颜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编号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枝”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是两个词语结构相近的概念,它们表明中日两国在早期近代化的路径选择中拥有着类似的文化处境,即必须处理好强势文化的引入与本土文化的保存问题。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学于船匠,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败,步武泰西,改纪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其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016-11-18更新 | 662次组卷 | 19卷引用: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重难点综合性学案(通史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王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统兵作战,先后击败陇西的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并州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河北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郑王王世充,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既平京城,约法为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及受禅,诏纳言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武德二年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承认唐初百姓“凋敝之余,饥寒重切”,规定“非有别敕,不得辄差科徭役”。武德七年,重新颁布均田令和赋役令,使农民在战争期间从地主手里夺得的土地得到肯定,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流亡的农民复归版籍。唐高祖时期,国家逐步统一,典章制度日臻完备。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高祖李渊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高祖李渊采取这些改革措施的意义。
2024-03-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11日,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总裁宋子文在开幕典礼的致词中强调,中央银行直辖于南京国民政府,“而非隶属于财政部”。中央银行自成立起,便力图使政府各项收入全部存入该行,并且特别规定财政部所辖各机关所有公款均应从其他银行转存中央银行,若须解缴税款,亦应交由中央银行汇解。中央银行以“铲除”在华国外银行的“恶势力”为由,分别训令海关总税务司和盐务稽核所,将关、盐税款(主要作为庚于赔款等的抵押)一律转存中央银行,从而较顺利地从外商银行收回了关、盐税款的保管权。虽然中央银行发行的是印有上海地名的钞票,但该行数次咨文国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地政府,宣布中央银行钞票“无论缴纳赋税公款、清偿债务、各项买卖,一律通用”。另外,它昭告民众:中央银行钞票准备十足,持券人可在银行营业时间内,无限制地随时兑现金。19291月,中央银行又获得发行辅币券的专权,其他各银行均不得涉足。

——摘编自吴景平《宋子文与中央银行》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立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历史作用。
2023-05-21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历史,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当时战国时期各国变化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运动。商鞅变法中提到,以往的小乡、邑都应该聚齐在一起,成立县,设立各个县管理者,领主的主权被收回中央,中央成为政治的集权中心。秦国对于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也非常明确,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得到肯定以及稳固。在商鞅变法中,爵制不再受世袭的影响,不分亲疏远近,不特别厚爱贵族,一旦军功在身,不论是何等身份都可以获得爵禄。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大好政治局势。

——摘编自李昊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分析》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的认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