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指出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归纳日本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
2023-03-0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选择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粤酒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该时期鲜卑族“采借文化”的典型史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7-08-04更新 | 2566次组卷 | 38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的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

——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没有废除商鞅新法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世凯政府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固政权,维护统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的法规。1912年,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取消了建厂专办之权。1914年,农商部颁布《矿业条例》等降低矿产税,还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实行地价优惠;国务院公布条例规定国币种类,旧有各种官局铸币由政府兑换改铸;交通部制定《交通银行则例》,规定交通银行掌管特别之国库金,发行兑换券,具有中央银行的性质;农商部会同财政部拟定《劝业银行条例》,鼓励银行投资实业、扶植实业。在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推动下,政府提倡国货,减免捐税,宣布凡出口足抵外货者优给奖励。此后,北洋内阁虽更迭频繁,但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袁世凯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政府的经济改革。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竹枝词三首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

——摘编自招隐山人《申江纪游》

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因素。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曰免役,四日保甲,五日市……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金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哪些改革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