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以来,他率先承认中华民国。一战爆发后,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侨民竭力与中国亲善,许多美国侨民,包括商人、军官、外交官均给予中国的反日行动极大的支持。1917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辑出版《美国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在 1918 年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派驻中国之前,中国媒体界已经自发地宣传威尔逊的主张了。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民主共和抱有乐观的希望,"美国每届新总统莅位,其仪式之庄严,恒有非世界其他共和国所能及",《东方杂志》就经常刊登有关威尔逊的主张。1919年,克劳领导的东方通讯社正式更名为"中美通讯社",宣传威尔逊总统的战争演说、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马建标《塑造救世主∶"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