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春秋末期) 范袭耕作于五湖,教当时落伍于中原的当地越人制陶、养鱼等技术,使该地制陶、养鱼技术富甲天下: 提出“经济循环”、“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完物上种”、“薄利多销”、“资金流转”、重视地利“平来齐物价格”理论;其贸易范围之广,南及楚、越,北达辽东,西逾晋陕。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摘编自侯同江韩立样《商圣范蠡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范蠡务农经商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范蠡发展经济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
2018-05-09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他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1)根据材料,你能从中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对康熙帝的贡献作简要评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拿破仑对法国境内的犹太人是没有任何偏见的,他执政时期依然给予法国犹太人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他建立了一个宗教权威机构来管理犹太人的重大事务,使犹太人成为“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以明确的条文保障犹太人的经济权益,鼓励犹太人投身于法国工商业。拿破仑在宗教上对犹太人比较宽容,但要求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巴黎中央宗教法庭监督下进行。此外,在允许犹太人参军一事上,拿破仑亦具有明显的开创性。这些措施,提高了法国犹太人的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国家认同感。拿破仑的民族主义政策是以法兰西民族主义为主,进一步团结欧洲其他民族并在他们之间撒布法兰西精神。他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对民族和宗教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它们为自己的个人目的和野心服务。

——摘编自王凤英《拿破仑的犹太政策实质》


(1) 根据材料,概括拿破仑犹太政策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拿破仑的犹太政策进行简要评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马克思在评述18至19世纪英法等国社会制度时指出:“代议机构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十分特殊的产物,很难把它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开,就像很难把单独的个人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开一样。”据此分析,马克思认为
A.资本主义民主是不充分不彻底的民主B.资产阶级代议制现代性的特征鲜明
C.阶级局限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弊端D.资本主义代议制显示出勃勃得生机
2021-05-08更新 | 19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小卷-专项09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十月革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藏族学者、佛学家、语言学家。萨班生于名门望族,幼年师从伯父萨迦派大师巴坚赞学习佛法。其代表作有《明藏论》,主要讲述了他对因明学(佛学逻辑)的理解和论述。这是萨迦派僧人必读典籍之一,及当时其他教派僧侣必读的因明学教材,更重要的是当今研究藏传佛教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此外萨班还著有宗教(内明)、逻辑(因明)、语言(声明)、医学(医方明)、修辞音乐、乐理等多方面的因明学著作。因其精通大小五明,学识渊博,故被人们尊称为“班智达”(大学者之意)。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期间,阔端(元太宗次子)驻守在凉州(今甘肃武威),曾进兵至藏北热振寺附近。而此时吐蕃王朝处于混乱局面。经西藏地区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协商,共同推举萨班同蒙古谈判。淳佑四年(1244年),已是萨迦派法王的萨班·贡嘎坚赞应邀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阔端商谈归顺问题。1247年,双方就乌思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以及缴纳贡赋的品种和数量达成一致。随即萨班致信乌思藏各僧俗首领,这表明乌思藏处于蒙古汗国-元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张云《西藏历史问题研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凉州会谈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萨班的历史贡献。
2021-05-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陶行知,原名文溶,早年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8年夏,他发表了《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造就生利人物,则“国无游民,民无废才”。这种将职业、教育和生活、国家利益相联系的设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表现,也是他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1923年他和朱其慧、晏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的办。……在以后的数年里,陶行知从这种救国救民的平民教育发展中,充实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内容。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曾大力研究明史。清末“排满革命”是重要社会思潮,章太炎是最有力的倡导者之一。清人“灭支那而毁历史”,以致“明之遗绪,满洲之秽德,后世不闻”,这显然是章太炎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要投身明史研究,以保华夏文化之种。而他的明史研究则为他的“排满”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其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以“夷夏之辨”为核心的种族光复思想。晚年,章太炎回忆说:“明末满人攘我神州,近三百年,我人今日独能恢复我固有之国土。盖亦以儒者提倡民族主义,已深入人心”。他所谓儒者所倡之民族主义,其实就是“夷夏之辨”。在进行明史研究时,他一方面对明人所代表的华夏“年历冠带”表示推崇,另一方面则着力于将满洲刻画为“夷狄”,渲染其野蛮与残暴。章太炎是“以一个明朝遗民的思想,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对其明史研究特色的一个极佳注脚。

——摘编自尤学工、余康《论章太炎的明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章太炎明史研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章太炎明史研究的特点并对其研究进行简要评析。

2018-04-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2(新课标Ⅰ卷)-历史
2018·全国·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戊戌年间,倘若谭嗣同南逃或东渡,不曾喋血于菜市口,又会如何?东渡的话,他有完备而激进的革命思想,不难成为黄兴、蔡锷和宋教仁这些湖湘英杰的老大哥,或许能更早地掀起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高潮;南逃的话,他有哥老会的掩护和唐才常等至交好友的追随,或许能集结南方的武装力量,将清王朝衰弱的命脉震成重伤。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有关谭嗣同之死的质疑和解惑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谭嗣同对维新变法的贡献。
(2)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评析如果谭嗣同与梁启超等人一同东渡日本,是否会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者?
2018-04-23更新 | 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Ⅱ卷)-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二   戴高乐执掌政权后,立即将这些他一贯重视的想法运用到经济当中。但是,根据不同的形式,他也不得不对他的政策进行调整,补充新的内容。在战争期间和解放的初期阶段,戴高乐采取了国家指导的政策,即只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才能保证被战争摧残的国家的重建。早在1944年,社会党抵抗运动成员就在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的章程中制定了解放后必须实施的措施,其中包括:对银行、保险公司和一些工业集团(尤其是雷诺等曾经和占领国合作过的企业,以及法国电力公司EDF等大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制定多年经济计划(194613日),确立未来几年的经济目标。

——《戴高乐和经济:戴高乐将军的经济观》戴高乐基金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是如何“消灭政治自由”和“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2)阅读材料二,概括戴高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及特征。
2021-05-27更新 | 209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19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   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后,如陈寅恪所言“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而转向了洋务派。甲午战败后,他认识到仅是器物的改革不足恃,转向于教育等诸方面的改革,到了戊戌变法期间提出了他的改革纲领《劝学篇》,要求进行政治、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就其实际的政治或政策举措而言,与康有为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康有为的变法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1898年2月16日,张之洞在给杨锐发电报称:“康长素与仆有隙,意甚险恶。凡敝处议论举动,务望秘之,不可告康。”茅海建教授称:张之洞一派与康有为一派在政治上对立,而到了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百日维新'阶段,张已视康为政敌。”

——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功过。
2020-06-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三)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