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唐代的诸多诗人中,李商隐是较为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其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李商隐在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揭露、展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既有大唐王朝衰落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都在长诗中得到揭示。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幻想能够实现王朝的中兴。他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如针对朝廷军队的腐败现象,他追究根源,认为关键在于宰辅不得其人。由于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这让李商隐的诗作于思想和深度上要超过前人。

——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品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甘地思想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二背景事件

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损害印度人民权利的高压政策《罗拉特法》,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抗议,同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了枪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1922年,发生了农民与当局冲突的乔里乔拉事件,甘地认为这是暴力行为,为“无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绝食五天,并且下令终止了这次不合作运动。同年,甘地本人被捕入狱。

材料三评说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

—徐友珍《甘地传》

我们的后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

—爱因斯坦

请回答:

(1)概述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的背景及其这一主张的核心。

(2)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甘地。

2018-06-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4章第2课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2019-01-30更新 | 219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1卷精编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探索革命道路中撰写了许多重要著作,对以下著作及其内容的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神圣家族》马恩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著作
B.《共产党宣言》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
D.《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018-03-1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全套备课练习题:第五单元 第2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辛成都,帝问准,准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日:“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之,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扰其谋,坚守以老其师,老侠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辛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辛澶州,……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之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日:“虽有救,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澶州之战前形势及北宋君臣对辽军入侵所持的不同态度。

(2)《宋史-寇准传》作者将澶州退敌归功于寇准,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评述《澶渊之盟》的意义。

2018-05-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千校联盟2018届高三5月高考冲刺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在其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
①对民族地方的直接统治方式
②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
③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④其居民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8-03-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肯政府最初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1861年7月匆忙组织起来的联邦军在进攻中遭到惨败。战争之初,林肯政府回避南方各州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拒绝黑人参加联邦军作战,这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并使得西南边境上的4个蓄奴州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林肯政府扩大战争目标,马上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林肯审时度势,1862年5月颁布了《宅地法》。 1862年9月林肯发表了《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让另一部分奴隶听天由命,我也愿意那样做。

——摘自1862年林肯写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回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政府颁布《解放宣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采取的政策的演变并加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材料:

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出,要“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现出来”。

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盛顿的担忧是什么?为了解决他所担忧的问题,美国国家权力是怎样分配的?

(2)结合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简要评述其历史贡献。

2018-02-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三单元 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