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26年,雍正帝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在“应改”地区,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会酌加赏赐,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并辅之以“减免赋役,善加抚恤,疏浚江河,垦辟荒芜,设立学校”等善后措施。到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材料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结合点,同时又是西部的西南与西北地区的集合点,于1891年开埠,到抗战爆发前夕,已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193412月,国民政府命令打破军阀防区,改组四川省政府,刘湘被任命为省主席。1937813日,蒋介石对刘湘转呈的建议中央迁川、长期抗战的意见“甚表嘉许”。193710月,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正式确定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地。

——摘编自黄立人《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意义与作用》

材料三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其中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816工程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1967年,由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54师(部队番号8342)承建,先后有6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云集白涛。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开山掘洞,架桥铺路。76名官兵为之献出了平均只有21岁的年轻生命。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816工厂停建后,原职工队伍军转民,改建为化肥厂。20181月,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摘编自《地下核工程“816”:一代人的使命与激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理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伊犁将军,驻扎伊犁,统辖全疆军政事务。然后在新疆北路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和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又在新疆南路设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对于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聚居区,仍承袭原有的伯克制,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为了发展新疆经济和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清廷在新疆各地大力开展屯田。在大兴屯田的同时,为了繁荣工商业,清廷在阿克苏设铸钱局,铸造“乾隆通宝”铜币,发行新疆各地。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交通不便,为了及时传递消息,清廷在天山南北主要交通线普遍设立“军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基于新疆丰富的矿能资源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的政策使新疆的工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新疆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得到了发展,新疆的个体、私营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通过招商引资,不少港澳台商、外商在新疆建立了工矿企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恢复后兵团工业又发展起来,成为新疆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摘编自王利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乾隆时期治理新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1-12-23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1月)历史试题
3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汉朝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睐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西北方向,英、俄入侵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日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威胁。严峻形势促使清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治边理念和对边疆的统治方式。经过多年准备,1884年清廷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标志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建立。1885年台湾建省,全省共设3府、11县,省会置于台北。1907年,清廷下诏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通过边疆建省,中国传统的边疆意识和边疆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主权在边疆地区得到更确实的体现。

——摘编自《“大一统”重新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治边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5 .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时间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世官制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举荐、军功授爵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220581九品中正制
隋——清5811912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简要说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唐代科举考试策问的部分试题描述。据此可知,唐朝科举考试
社会现象试题描述
安史之乱后.落镇割据成为唐代政治的棘手问题主考官元结问进士,“其策安出,子其昌言”
中唐以后,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被打破进士考试时,考生须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780年实行两税法后,唐代社会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李翱在《进士策问二道)中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对策
A.命题遵循经世致用原则B.选才标准趋向公平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至十七级大良造可以逐级晋升。但到汉代的军功爵制中,分化为官爵和民爵两大等级,一级爵公士至八级爵公乘,称为“民爵”,这是庶民和小吏的爵位,规定赐民爵超过八级爵者,必须把超过的爵位转给兄弟子侄。商鞅之制,小夫(十八级爵制的最低级)死后墓上可以栽一棵树,至大夫就可以载六棵树,这是对低级爵位获得者的一种荣誉待遇,但在汉代爵制中,这种荣誉待遇也被取消了。

——根据朱绍侯《军功爵制探源》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所建军功爵制与汉代的军功爵制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021-04-14更新 | 1903次组卷 | 29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因明制,属平西、定南诸藩镇抚之。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四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之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遵至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割蔓塞源,纵兵刑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其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六年,复铸三省总督印,令鄂尔泰制广西。於是自四年至九年,蛮悉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

——据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九》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初年治理西南地区措施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土归流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武则天7311
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
唐肃宗164
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6348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廉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官员的特点。
2021-01-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