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0-11-29更新 | 312次组卷 | 26卷引用:重庆市重庆西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范围上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020-12-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4 .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的治世局面。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用13位丞相,其中不乏功臣子孙,但他们中大多数政绩平平。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分割相权政策的实施B.察举选拔人才的缺陷
C.武帝对诸侯国的忌惮D.行政中枢权力的嬗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6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9年,汉军与匈奴主力再次决战,与此同时,山东发生重大水灾,七十余万饥民无以为生。桑弘羊和张汤向汉武帝提议,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是为“算缗”。根据颁布的“算缗令”,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两年后,武帝又颁布 “告缗令”,鼓励举报不主动申报的有产者,对于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告缗令”一出,中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举报,社会秩序顿时大乱。朝廷内部对这一法令颇多非议,武帝不惜用杀戮的办法来对付所有的反对者,时任长安行政长官义纵不愿严格执行“告缗令”而被处死。武帝委派张汤、杨可等酷吏严格落实“告缗令”。这场举报运动持续推行三年后.政府没收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财产.连皇家园林上林苑里也堆满了没收来的财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颁布“算缗令” “告缗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算缗与告缗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2020-09-1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2020-08-25更新 | 243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明君明治”——伏尔泰眼中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二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材料二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特点?试以所学宋朝的中央制度和明朝的地方制度简要加以说明。
探究问题二:“民主、平等、自由”——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材料三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政府的所有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民大众;由胜任官职的人执政,任期有一定限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大众的?该宪法又是怎样防止个人专断独裁的,体现出什么特点?

材料四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4)材料四《拿破仑法典》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何意义?
探究问题三:“走向共和”——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材料五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认识。
2020-04-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才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与上。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1)依据材料一,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现身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打破惯例出席了内阁会议。根据英国惯例,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一般不插手政务。这次女王受邀前来出席自然引起多方争议,英国立宪委员会的专家就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一打破惯例的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限。

——《世界文明史》


(2)以17、18世纪的史实概括“惯例”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立宪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限”?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3)依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材料四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4)依据材料四,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

材料五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都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在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迫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5)试概括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04-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共和国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2020-03-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