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7 道试题
12-13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013-11-26更新 | 978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3-201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汉书•文翁传》:“文翁……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上述材料表明:
①汉景帝时开始在蜀设郡
②文翁从教育入手,来改变蜀郡落后状况
③汉代蜀郡创立选官的新型制度
④中央政府推广文翁管理"官学"的经验发展教育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3 . 某文科班同学开展关于“唐宋婚姻”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分析,唐宋时婚姻发生变化的因素是   
小组一: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小组二:郑樵《通志》: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小组三:在宋代,富商取宗室女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①世家大族的衰落     ②科举制的发展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民族融合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13-11-13更新 | 9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
4 . 古今中外,对海洋和海权的重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这样的自然环境抗争,使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探险精神,渴求知识、乐于探究,追求天生自由,无拘无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至4世纪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辉相映的地中海文明的典型代表,并简述其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
材料二: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出现的“潜在的可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得到继续发展。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根据材料三,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评价近代通商口岸。
材料四   材料四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于太平洋,我国处于太平洋上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沟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4)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海权观并分析其原因。
2013-10-28更新 | 5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5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崇祯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五至七年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十三年(1640年)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2013-10-28更新 | 3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2013-04-24更新 | 759次组卷 | 46卷引用:四川省江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1759年,清政府经历了近70年终于平定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叛乱、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为了鼓励新疆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对一些地区和民族免税,并通过内地省份的“协饷”(类似于今天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为新疆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持。1760~1911年,清政府拨给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总计高达近4亿两白银。(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和专饷》)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的西北边疆叛乱割据势力是指
A.准噶尔部贵族、回部贵族叛乱B.噶尔丹叛乱、三藩之乱
C.大小和卓叛乱、土司叛乱D.郑氏割据势力,三藩之乱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清政府管辖新疆、发展新疆经济采取的措施中没有
A.平定叛乱割据势力B.免税、内地省份对口支援C.设置行政机构D.改土归流
2010-05-26更新 | 93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2010级文科综合高考模拟试题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