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而“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2021-05-22更新 | 2243次组卷 | 30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2021-05-14更新 | 1730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士"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机会。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贵族权力的强化B.人才流动的频繁
C.官僚政治的确立D.宗法秩序的松动
2021-05-09更新 | 1535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其重要的特点是由“个人开府”的中枢制转变为“机构组织化”的中枢制,从而使我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指的是
A.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C.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D.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
6 . 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佐天子,“王者继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A.反映了选官标准发生根本性变革B.使得官僚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有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运行D.体现周朝加强了对地方管辖
2021-05-02更新 | 889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高宗以后,朝廷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之职,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这一做法
A.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B.不利于群臣积极性的发挥
C.有利于皇帝把控朝政D.宰相的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8 . 738 年,唐玄宗在三省之外另设置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805 年,唐 宪宗继位后又规定:朝廷的制诰、诏令、敕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 不太重要的文书。由于翰林院在宫禁之内,故称翰林学士为“内制”,而中书省在皇城,故 称中书舍人为“外制”。这一做法表明唐朝后期 (     
A.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B.通过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C.官员选拔途径的扩大D.集思广益以提高行政效率
9 .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旨在
A.促成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C.引导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D.实现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2021-03-29更新 | 286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旧唐书》所载的官吏中科举出身的共二十人,占入传总人数的56%,入传的人一半以上具有科举出身的资格,其中位至四、五品以上高官的共十五人,占科举入仕者总数的68%,由此可知,唐朝
A.科举成为入仕重要途径B.门阀政治不复存在
C.官僚道德素养日益提高D.官僚政治逐渐巩固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